弓激波凹陷区的形成机制:MHD模拟结果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ing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风-磁层耦合是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空间环境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地球弓激波是超声速太阳风受到地球磁层的阻碍作用形成的驻立激波,是太阳风-磁层耦合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当上游太阳风穿越弓激波后,其速度从超声速变成亚声速,从而绕流过地球磁层。这一过程有效的阻碍了绝大部分的太阳风直接进入地球空间,从而保护了地球。因此,对弓激波位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对预测弓激波的位置对卫星和飞船等在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防护也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使用了全球磁流体力学模式中SWMF模式(Space Weather Modeling Framework)的模拟结果,验证了弓激波是否存在与磁层顶极尖区类似的凹陷区,并且研究了弓激波凹陷区形成的条件以及弓激波凹陷区形成的物理机制。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从数值模拟结果中判定弓激波凹陷区。利用等离子体密度的首个峰值判定弓激波的位置,分析什么太阳风条件下弓激波会出现凹陷区,研究不同太阳风条件下的弓激波凹陷区,确定出弓激波凹陷区的定量判定方法。结果显示当弓激波张角参数最小值与平均值(0≤X≤5)之差大于0.3时,可以确定存在弓激波凹陷区。(2)研究了弓激波凹陷区形成的物理机制。分析弓激波出现凹陷区时的磁层结构,发现在南向行星际磁场下发生在低纬区域的磁层顶磁重联会影响磁鞘中的等离子体的流动结构,并且形成了一种特殊结构,即互为上下游的等离子体流高速区和等离子体流低速区。这种特殊结构对磁鞘中的绕流形成了阻碍作用,从而使得该结构后方的弓激波出现拓宽。同时,该结构前方的弓激波并没有受到影响,导致在拓宽后的弓激波与没有受影响的弓激波之间形成了弓激波凹陷区。(3)分析了弓激波凹陷区形成的物理条件。统计分析了不同太阳风条件下的弓激波凹陷区,发现在行星际磁场(IMF)南向且太阳风阿尔芬马赫数(Mα)较高(>5)时,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弓激波凹陷区的存在。当行星际磁场南向且太阳风阿尔芬马赫数较低(≤3.5)时,发生在低纬度区域的磁层顶磁重联也会影响磁鞘中的流动,并形成互为上下游的等离子体流高速区和等离子体流低速区,但此时磁鞘更厚,这种特殊结构的阻碍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弓激波凹陷区并没有形成。在行星际磁场为北向时,磁层顶磁重联发生在高纬度区域,此时磁重联的出流区在磁鞘中并没有形成了互为上下游的等离子体流高速区和等离子体流低速区,从而就不存在磁鞘中的阻碍作用,进而没有形成弓激波凹陷区。
其他文献
医保部门支付是否合理,影响着医院医疗服务的提供;医保部门的诉求更多地倾向于向价值买单,向"过度医疗和无效医疗说‘不’";而医院的诉求更多的是提质增效,向"价值医疗要效益"。2021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吹响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号角,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实现"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4个方面全面覆盖。
期刊
学位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80-2016年37a冬季419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给出区域强降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ly Cold Event,RECE)定义,统计37a来RECE发生的频次,分析了RECE的低频特征。选取多个RECEs系统研究大气低频振荡对其的影响,寻找延伸期预报信号。进一步探讨ENSO冷暖位相背景下大气低频振荡对RECEs的影响差异。最后,对2015年冬季发生的两次强降
目前多数基于变分框架快速更新循环同化系统在各个分析时刻常使用固定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为了更合理地统计出同化系统预报误差的日变化特征,并将其实际运用到循环同化预报中,以改进原有同化系统中固定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本文基于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及预报系统短期预报子系统(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Short Term,RM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识别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包括不同冷锋识别方法、不同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连续时次客观冷锋的评估以及长时间尺度的客观冷锋与人工冷锋的对比。基于冷锋两步识别法得到1989-2018年的客观冷锋数据集。在此基础上,从天气学角度分析极端降水事件和寒潮中冷锋的活动特征,从气候角度研究了1989-2018年欧亚大陆冬半年冷锋活动特征和华北地区冬
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s;AR)是大气环流中水汽输送的重要途径,经向输送了中纬度地区90%以上的水汽,对全球水汽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大气河直接影响暴雨事件中水汽的输送和动力学上升运动,对极端降水甚至洪水事件的预报有着重要指示作用。大气河及其产生的降水还受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暴雨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研究我国华北大气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华北暴雨影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
利用2010—2016年5—6月ERA5逐小时再分析数据集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对初夏华南低空急流事件和急流日进行筛选和分类,并分析与天气系统相关的低空急流(Synoptic-system-related low-level jet,SLLJ)和边界层急流(Boundary layer jet,BLJ)的特征和日变化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双急流日、纯BLJ日和纯SLLJ日三类急
干旱问题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亚洲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然而,关于亚洲干旱区干旱强度情况与未来变化趋势的论证并不完整。本研究首先利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三个干旱指数研究亚洲干旱区干旱强度的变化。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模式资料,并利用贝叶斯模式平均(BMA)方法为CMIP5的17个模式分配权重
热带气旋季节建立时间和强度的预报一直是热带气旋预报的重难点,以往的研究对热带气旋季节建立时间(tropical cyclone season onset,简称TCSO)较少,对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强度变化相关物理机制的理解也不够透彻。而印度洋作为全球三大海洋之一,印度洋海温的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以及热带气旋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在中性-弱ENSO事件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建立早晚年年际变
东北冷涡是造成中国北方地区暴雨洪涝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涡背景下的短时强降水突发性强、可预报时效短,连续几天间歇发生,其发生时间、强度和落区一直是气象预报业务中的难点。因此,本文首先对东北地区冷涡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然后通过一个强降水个例研究短时强降水的触发和组织化机制。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的FNL资料,基于站点统计了2011-2020年6-8月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