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基于乡土依恋的农民德育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c9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乡村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市民化。在这种社会转型中,传统村庄的消亡和农民不断进入城市已成为不争得事实,传统农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一切都“蚕食”着农民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传统。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城务工,这才使中国、字典里有了“春运”、“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一些有关当代农民的词语。有着乡土生活背景,却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农民最终发现,城市对他们是陌生和危险的,这种生活与他们乡村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感觉只有在乡土生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安全。农民对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传统的依恋,一直然左右着他们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行为方式。面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农民的道德应该如何建设?农民德育应该需要何种价值引导?农民精神应该魂归何处?为力求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本文选取农民乡土依恋这一视角,对有着传统乡村生活方式和道德传统背景的农民道德教育展开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德育未来的价值引导提出尝试性的回答。绪论介绍了该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已有关于农民和乡村的研究做了综述,并介绍了本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阐述了乡土依恋是中国农民道德的根基与困境,共三小节。第一小节对本文研究的农民乡土依恋进行了阐述,包括乡土依恋的意义、特征及其基础上养成的农民道德。第二小节阐述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精神生活在城市情节和乡二土依恋的碰撞中面临的道德选择的教育困境。第三小节在农民具有乡上依恋的基础上反思农民面临的道德教育困境,提出加强乡土德育建设重要性,帮助农民走出德育困境。第二章对华北某一农村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农民的典型案例阐述农民传统乡土道德的真、善、美以及对农民乡土德育的启示,分两小节。第一节介绍了邓村的背景资料。第二小节通过农民对乡、土和人情社会三个维度基础上的到的乡土依恋元素对农民德育的实例分析,论述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复归传统乡上,并指出了邓村乡土依恋基础上农民道德教育的启示。第三章基于农村文明和农村教育发展的角度审视农民的道德教育,共三小节。第一小节论述乡土社会农村文明面临的危机及价值。第二小节追问农村教育的的价值,意在指出农民道德教育要培养农民热爱乡土,继承和发扬农民道德传统。第三小节指出加强农民德育的发展趋势和出路。第四章是对农民乡土德育的展望,呼唤乡土意识的回归,追求乡土德育的价值,展望乡土德育的未来。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社会一样久远,而在一个理性僭越的当代,科技在碾碎事物之间围墙的同时,却很难拼贴出灵动的心。教育者也不能像由符号编辑网络那样,任意格式
在二战后至今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社会民主党都逐步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各自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社会民主党宣扬“自由、公正与
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与错位迫切需要德育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深入研究人性与德性的关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断深入挖掘传统德育的本土资源,创新德育发展模式,满足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他们学习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而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成为了网络以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文本数量成指数级增长,如何有效地提取出所需信息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介绍文本信息检索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并讨论信息检索模型和目前
价值取向即反映人们价值选择、体现人的认识及评价客观事物的内在标准。人的价值取向可分为文化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自我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取向等,而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
本课题研究的是涉及到和谐社区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整篇文章的落脚点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作用上的,具体的来说,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非
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即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深化社会领域的专项问题及整治。因此本文应时代的号召,从社会自治组织的角度讨论公民的教育问题,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