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以及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多种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研究结果,初步分析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重要赤潮危害种─亚历山大藻可能的致毒机制;在实验室内人工构建了“赤潮藻─卤虫”这一简单的模拟浮游食物链,研究了 12 株亚历山大藻及 3 株原甲藻对卤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在单种、混合及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混合等情况下,对模拟浮游食物链物质传递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2002 年 4-5 月东海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呈单种优势,硅藻丰度和种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也发生改变;浮游动物群落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中华哲水蚤是主要优势种,群落结构不稳定;近几年来,该海域春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也有较大变化,且优势种中华哲水蚤丰度和浮游动物总丰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东海的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影响远高于东海原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在赤潮爆发的现场密度(105 cell L-1)下对卤虫(Artemia salina)、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us)、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us)和扇贝胚胎(Argopecten irradiants lamark)都存在不利影响;东海原甲藻在赤潮爆发的现场密度(107cell L-1)下对较低等的浮游动物的繁殖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较高等的生物(如糠虾和鲈鱼)影响相对不明显。通过四株亚历山大藻毒性效应比较研究发现:不同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别,其对不同生物的危害机制也不相同,亚历山大藻可能还存在其它非 PSP 的毒性物质。 十株亚历山大藻(五株塔玛亚历山大藻 ATHK, AT5-1, AT5-3, ATCI02, ATCI03;链状亚历山大藻 ACDH; 两株 A. affine─AC-1, AS-1;微小亚历山大藻 AM-1 和 A.spp─A-K)对卤虫有致死作用;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 AT-6,卤虫的存活率下降,与饥饿相当;暴露于亚历山大藻 A. lusitanicum(AL-1)、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PM-1)、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东海原甲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