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以及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多种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研究结果,初步分析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重要赤潮危害种─亚历山大藻可能的致毒机制;在实验室内人工构建了“赤潮藻─卤虫”这一简单的模拟浮游食物链,研究了 12 株亚历山大藻及 3 株原甲藻对卤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在单种、混合及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混合等情况下,对模拟浮游食物链物质传递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2002 年 4-5 月东海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呈单种优势,硅藻丰度和种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也发生改变;浮游动物群落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中华哲水蚤是主要优势种,群落结构不稳定;近几年来,该海域春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也有较大变化,且优势种中华哲水蚤丰度和浮游动物总丰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东海的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影响远高于东海原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在赤潮爆发的现场密度(105 cell L-1)下对卤虫(Artemia salina)、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us)、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us)和扇贝胚胎(Argopecten irradiants lamark)都存在不利影响;东海原甲藻在赤潮爆发的现场密度(107cell L-1)下对较低等的浮游动物的繁殖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较高等的生物(如糠虾和鲈鱼)影响相对不明显。通过四株亚历山大藻毒性效应比较研究发现:不同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别,其对不同生物的危害机制也不相同,亚历山大藻可能还存在其它非 PSP 的毒性物质。 十株亚历山大藻(五株塔玛亚历山大藻 ATHK, AT5-1, AT5-3, ATCI02, ATCI03;链状亚历山大藻 ACDH; 两株 A. affine─AC-1, AS-1;微小亚历山大藻 AM-1 和 A.spp─A-K)对卤虫有致死作用;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 AT-6,卤虫的存活率下降,与饥饿相当;暴露于亚历山大藻 A. lusitanicum(AL-1)、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PM-1)、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东海原甲藻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使得交通事故频发,尤其是近些年来‘两客一危’事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调查8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分心是导致的。2018年12月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网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在给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思路,探讨应该如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aese,PD)的诊断及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PD患者30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应用SWI对所有受试者锥体
为提升蜜蜂遗传育种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蜂业提质增效升级,开展了此项专利调研工作;检索了2009-2018年公开或公告所涉及蜜蜂遗传育种技术的专利申请
港口物流是社会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港口物流增值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港口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经济效益。宁波-舟山港口物流发展具有地域,资源等各种优势,并
<正>"很多人觉得他低调,相对保守,他其实是极具创新和变革精神的,他可以把原有的东西全部推倒成零。"惠达卫浴副总裁杜国锋如此评价王彦庆。惠达卫浴多年来一直把创新作为企
目的:多对比度一站式弛豫定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在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术前分级诊断上的临床研究。资料:收集术前疑似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
文章详述了法规《乘用车外部凸出物》(GB 11566—2009)中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并对"上汽通用五菱"一款老车型商标牌进行分析,研究应采取何种措施来满足该法规的要求。同时,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实行"课题制"管理以来,科研经费有效管理得到提升,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当然也显现出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由此可见,
现有的外源DNA引入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方法与外源基因转化大肠杆菌的方法雷同,就是用克雷伯氏菌质粒电穿孔转化克雷伯氏菌。虽然文献报道这种策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