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神经梅毒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属三期梅毒,为梅毒的晚期表现,是由TP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因NS具有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常症状不典型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并且至今仍无明确的诊断金标准,极易漏诊和误诊。本研究对45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能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能及时正确的诊断该病,避免漏诊和误诊,提供参考和帮助。目的:进一步正确、全面认识此病,以提高临床NS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5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的统计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45例患者中,男35例,女10例,男女比例3.5:1。起病年龄21~80岁,其中50~59岁15例,占33.33%,平均年龄50.24±14.34岁。13例来自农村,占28.89%,32例来自城市,占71.11%。(2)分型:45例患者脑脊膜神经梅毒5例;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17例;麻痹性痴呆21例;脊髓痨3例。(3)临床特征:脑脊膜神经梅毒临床多见头痛及脑膜刺激症;脑膜血管型梅毒临床多见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能、头晕、意识障碍等;麻痹性痴呆多见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等;脊髓痨多见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排便不尽感、双下肢振动觉、位置觉障碍等。(4)辅助检查:45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TPPA均阳性,RPR介于1:1~1:32之间。脑脊膜神经梅毒头部CT多无明显异常,脑膜血管型影像学常见全脑多发急性脑梗死,麻痹性痴呆多见额颞叶梗死及脑萎缩。神经梅毒患者脑电图异常改变多见于额颞叶。小结:(1)神经梅毒多见于男性,脊髓痨及麻痹性痴呆发病年龄较大,提示此两种类型发病潜伏期较长。(2)了解各型NS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及时诊断,避免漏诊误诊,如①临床上若有头痛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亚急性起病,无明显发热,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蛋白及白细胞数增加的患者,需注意脑脊膜神经梅毒。②不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青壮年,脑部广泛受累而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者,应注意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可能。③对于存在弥漫性脑萎缩,缓慢发展的进行性痴呆患者,尤其年轻患者应注意麻痹性痴呆的可能。④存在脊髓后索及后根受累症状,表现为深感觉障碍,但无糖尿病、胃部疾病、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脊髓痨的存在。(3)患者血液及脑脊液TPPA、RPR均阳性可诊断神经梅毒,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可进行分型及鉴别诊断。
其他文献
低渗透油气藏储量占大港油田总储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当前能源紧张的形势下,开发好低渗透油气藏十分重要。低孔低渗储层的开采大都具有能量不足的特点,单独以水平井提高储层
当今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经常用网络来表示和分析大量的复杂系统,正是由于复杂网络的普遍发展,促使了研究者对复杂网络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社区结构作为复杂网络中的重要的
目的研究特发性及隐源性癫痫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特发性及隐源性癫痫患者认知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3月~2015年2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
碳酸钙、高岭土、二氧化钛、滑石粉等是造纸行业中常用的几种填料。填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可以改善纸张的光学性能、物理性能及书写可适性。二氧化钛是众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甲氨蝶呤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中的使用增多,临床发现有些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患者行头CT检查显示双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病灶,提示脑白质损伤。结合临
近年来,暴雨灾害、城市内涝在我国频频发生,水质污染和水生物栖息地丧失问题严重,传统的城市建设排洪抗险能力不足,而且存在雨水流失等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不仅严重伤害了我们
独立学院是特定的历史时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高等教育为适应我国国情需要而探索的一种办学新机制、新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的新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咳嗽儿童60例,采集血测定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根据血清总I
通道作为地铁车站重要的换乘和进出站设施,在高峰时期,通常负荷大量客流。T字型结构通道是一种常见的换乘通道,此类通道客流流线复杂,客流在T字型通道交叉处容易形成堵塞滞留
蒲松龄(1640-1715)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莫言(1955-)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两人均生长在古代齐国之地。他们的创作受到相同地域文化的浸染,呈现出某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