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了Morlet小波、EOF分解、奇异值分解(SVD)、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年际、年代际变化、东西振荡特征及其异常的大气环流变化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异常时的环流差异。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45年来,极涡与夏季南亚高压面积变化表现出了相反的演变趋势,当极涡尤其是前期冬季极涡面积偏强时,夏季南亚高压的面积往往偏弱,反之亦如此。在70年代末期,冬、夏极涡的面积均由强变为弱,南亚高压则是由弱变为强。而在持续异常时间尺度上,二者主要有两个变化明显的时间尺度。在年际时间尺度,前期极涡呈“强—弱—强—弱”的位相交替变化,夏季南亚高压则呈“弱—强—弱—强”的位相交替变化。在年代际尺度,70年代末期,二者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前期极涡面积由“强”变化到“弱”,而夏季南亚高压则相反,“由弱”变化到“强”。对其作方差分析,第一、二主周期变化的时间尺度基本一致,表现出了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振荡特征。对冬、夏100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其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高层大气环流的变化具有年代际尺度特征。(2)利用统计量t进行均值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00hPa冬、夏极涡、南亚高压的面积在70年代末期均表现出了突变特征,这种突变是跨季节的。趋势变化及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冬、夏100hPa、500hPa高度场及海平面气压场的长期变化中,副热带低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是普遍上升的,而中高纬度的位势高度则呈下降的趋势,极涡与南亚高压的这种年代际尺度的异常关系,与100hPa位势高度的长期变化的线性趋势有关,差值合成分析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种长期变化趋势。(3)对100hPa前期大气环流与后期大气环流变化进行SVD分解,也表明大气环流变化具有一定持续性特征,冬季大气环流变化对未来环流变化有影响,通过前期冬季环流的异常来预测夏季大气环流,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极涡是冬季中、高层系统,其异常变化对未来环流的发展,演变有影响。因此,在研究极涡与南亚高压强弱关系时,有必要追溯到前期冬季极涡异常。(4)交叉谱的结果进一步说明,极涡面积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在不同波动上也存在显著的关系,凝聚值最大出现在k=4上,也就是说,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在7.5年周期上,二者的关系更为显著。同时,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偏西年份。高度场、流场、温度场都有明显的变化。异常偏东年份,100hPa高度场普遍升高,并在我国江淮、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高值区,在100hPa、500hPa流场上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差值分布特征,高压中心附近位置的温度比多年平均偏暖:异常偏西年份,100hPa高度场普遍下降,并在我国江淮、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一个低值区,在100hPa、500hPa流场上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则呈“气旋—反气旋—气旋”差值分布特征,高压中心附近位置的温度比多年平均偏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偏西的环流变化特征。以上分析说明,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当前期极涡异常时,夏季南亚高压也发生异常,因此,研究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对认识两个大尺度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预测南亚高压异常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NCAR和ECMWF两组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指数以及Hadley中心的GISST海表面温度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揭示我国上空可降水量的气候变化规律,并
本文首先利用江苏省60个地面观测站的55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江苏的全省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气温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经改进的MM5模
本文对东北太平洋飓风Kenna的快速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Kenna是东北太平洋2002年最强、最具破坏性的飓风,于2002年10月19日生成,2002年10月22日发展为热带低压,10月23日加深为热
学位
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提高高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学校要重视投入和组织,个人要积极参加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资
美术创作作为表现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有助于满足人们追求美、创作美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从物质追求升华到精神层面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一片大好,人们
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代史演变的客观要求,是中
在本文中利用APN项目“通过多区域气候模式集成重建亚洲地区气候变化情景”的模式模拟结果,检验RMIP计划第三阶段中8个区域气候模式(RCM)和2个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GCM)对东
“文革”的阴霾过去后,整个学术文化界都祈盼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的到来。八十年代有一段时期,人们也逐渐感受到了一些春天的气息,但是,乍暖还寒,仍旧很难将息。在思想文化方
本文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资料以及卫星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6日至10日发生在江淮流域及其上游的两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   论文首先对这两次
本文使用有无引入次网格地形热力效应参数化方案的P—σ区域气候模式对江淮流域1991年3次强降水过程及1991~2000年十年汛期降水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试验结果与实测降水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