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基于实践维度的认识论考察

来源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回归实践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蕴含的理论内容,也是当代社会理论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但到目前为止,对此问题的研究仍缺乏细致的、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说明。  本文试图基于实践维度,对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及其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在厘清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以及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理论回归实践的特性和本质。指导性、转化性、检验性、进步性是理论回归实践过程表现出来的基本特性,而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价值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真理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则是理论回归实践的内在本质。这些特性和本质同时也是理论有效回归实践的必然结果。而理论要成功应用到实践中去有效的指导实践,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中间过程,经过一系列的辩证过度。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可以划分为评价选择、具体化、付诸实施和检验有效性等四个阶段。对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进行划分,只是为合理解决理论回归实践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根本的依据,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理论回归实践过程中的方法机制问题,从而为理论向实践的有效回归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回归实践的实现机制包括判定甄别机制、价值导向机制、反馈校正机制和实践思维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能否在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这些机制,决定着理论回归实践的成效和质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是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推进方法,也是当代中国解决理论回归实践问题的现实展开路径。因此,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及机制研究已成为当下的迫切要求,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教育世界原本是一个充满着喜怒哀乐、声色齐全的世界,当我们把生活的丰富从世界里面提取的时候,世界由此被量化或者简化为,只有多少、远近、大小、高低、动静、线条的形式世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蕴含和积淀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情感。蜡染的起源、传承和发展都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割舍不掉的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