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林麝MHC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一种分布于中国西部和越南北部的高海拔动物。它历史上数量众多,但栖息地丧失和偷猎已经使得这一物种种群数剧烈下降,并因此而被IUCN列为濒危动物。本文主要研究结果为:1.描述了一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座位的遗传多样性,并将促使这种多样性产生的动力因子区分开来。作者从四川的一个圈养林麝种群里发现了7个DRB第二外显子的等位基因。和其它濒危或者圈养有蹄类动物相比,圈养林麝的MHC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利用该圈养林麝种群的MHC等位基因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非同义替换主要发生于推定的肽结合区域(PBR),进一步分析表明,重组和选择共同塑造了这一基因座位的遗传多样性。具体来讲,等位基因的重组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正选择作用于PBR区域,而负选择(或净化选择)作用于非PBR区域。了解MHC功能基因的变异有利于优化林麝圈养繁育项目的规划和管理。3.本实验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来自四川西部和陕西秦岭两个区域圈养种群的林麝线粒体控制区和MHC DRB基因座位的空间遗传变异,揭示了这两个区域林麝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历史。4.本实验观测到两个区域圈养种群之间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是由它们祖先的分化所导致的,分化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约37,800-56,700年前。MHC数据表明选择作用影响了这两个区域种群的DRB等位基因频率,这很可能反映了林麝对当地病原体的适应性。而且,秦岭种群的DBR等位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要高于四川西部的种群,说明了四川西部的林麝历史上可能源于秦岭,种群数量历史的模型基本上支持这一点。5.基于两个区域圈养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地理分离,作者建议把这些区域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从而维持这一物种的进化潜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卢龙县潘庄镇试用地膜直播栽培方法栽种甘薯,获得平均亩产鲜薯3800公斤,亩产淀粉6O0~700公斤的高效益。由于管理简单、易收获、省工省力,一般可比普通栽秧提前收获30~35天,亩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确保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桉
最近,我帮着一位搞作曲的朋友小廖购置了一套以松下DVD机A30为信号源的杜比AC3家庭影院系统,连线材一共花了一万二。在这套系统上观看DVD《生死时速》惊心动魄,聆听CD《蝴蝶夫人》中女高音弗
阿月浑子是一种优良的经济林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北京、河北、甘肃、新疆等地从美国引进了优良品种Kerman、Peters等,建立了示范园。本文通过在北京、河北、甘肃等地的调查
目前,长白山地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坡和西坡,而东坡未见报道。本文在分析长白山东坡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为
土壤养分是林木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养分与植被类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土壤养分为植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植
随着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少、应用范围广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等优点而得到大力推广。杨树因其生长量大,耐性较强,在世界
旱地小麦品种692马龙县农业局655000旱地小麦品种692是曲靖地区农科所选育而成,1991年引入马龙预试,1992~1994年区试,平均亩产238千克,比对照品种802增产9.7%,最高亩产320千克,较对照增产37.5%,1997年小春示范推广...
SWEETs糖转运蛋白家族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个蛋白家族,它们广泛的分布于真核生物以及原核生物中,SWEETs糖转运蛋白可对多种单糖以及蔗糖进行运输,因此能参与植物中包括植物防御以
小麦进入抽穗、灌浆期后,其穗数、穗粒数巳基本定型,为有利实现高产,此期的田间管理重点应由攻穗、增粒数转向保叶增粒重的“一保三防”措施上。即:尽可能保持活叶面积(特别是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