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契机,瑜伽得以进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但是,从当前高校瑜伽课程开展状况来看,存在偏重体式,遮蔽其修行本义,矮化瑜伽教育价值的问题。缺乏对瑜伽本义的准确把握是学理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于是,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质性分析法,探究了我国高校瑜伽课程现存问题的根源、具体表现及改善思路。首先,为找到清晰我国高校瑜伽课程问题的立脚点,基于印度哲学思想及印度瑜伽相关文献,以古印度瑜伽的“同一性”为主线,对古印度瑜伽的语义及演进过程予以了梳理;进而,为找到产生我国高校瑜伽课程问题的社会渊源,对瑜伽在我国的传播进程,尤其是近现代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最后,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状况,明确了当下瑜伽教育的具体问题。研究表明:(一)由古印度瑜伽演变过程中的“同一性”可知:瑜伽是“身心”的修炼,强调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最终促进个体完善发展,达到自知觉悟,呈现出对个体人格的教化作用,是育“体”(运动健身)和体“育”(人格教育)的有机结合。相较而言,形体健身运动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二)通过问卷调查与资料分析可知:我国高校瑜伽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相对而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物质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只是细枝末节,其根本性问题在于:学生对瑜伽的认知存在误区:课程内容过于体式化;课程未能充分展现出瑜伽本质,瑜伽的教育价值被矮小化。(三)对南昌航空大学瑜伽课开设情况的实地调查发现:其课程颇具规模,开展势态较好。但同样面临着类似专业师资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限制性因素阻碍的问题。其传习方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内容以体位为主,兼顾呼吸法、冥想、休息术和身体素质等。(四)基于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造成当下我国高校瑜伽课程问题的原因有:1.现代瑜伽向外传播过程中,受到西方体育文化形态的侵蚀,从而异化为过于强调“身体技术”及健身作用;2.现代瑜伽在进入中国后,受时下过度追求商业利益、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影响,更加偏重于追求健身效益;3.从我国高校教育理念来看,体育课程“以增进健康为主”的这一定位过于狭隘,高校体育有必要切实上升到“教养教育”的高度;4.我国高校瑜伽课程开展时间短,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因此为改善我国高校瑜伽课程,认为应该:从与高等教育理念协同一致的高度,以“修行”为主线重构高校瑜伽课程体系,并在高校瑜伽师资培养方面予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