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角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w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地区,其对城市设计的研究包括城市中心、居住区等十分广阔的领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城市主义代表了当前美国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潮流之一,它主要是针对美国城市郊区化蔓延的发展现状提出来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的地域扩张、郊区化现象等的出现也日益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及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期望从宏观的的角度对新城市主义进行全面地认识并探讨其与地域性相结合的实践策略。论文在整体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新城市主义的整体把握。   首先,从历史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美国城市发展历程、出现的城市问题、社会机制等,探讨新城市主义出现的社会原因。同时从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中探寻新城市主义出现的理论必然性。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以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对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新的解读,分别从地理、生态、社会、交通和形态等六个纬度阐述了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及意义。   最后,论文从价值论的角度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理性价值评判来说明其批判、创新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也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的不足及面临的挑战,从而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第二部分论文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首先,论文以地域主义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   然后,论文从“新城市主义”的实践分析入手,理性的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新城市主义”的城市发展策略。   在论文的两个部分地阐述过程中,地域性的概念是贯穿上下的主线,通过系统的论述和分析,本文试图表达以下观点:第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第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符合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的,它是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从破到立的探索;第三,只有结合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探寻在不同地域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策略,新城市主义才具有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不断困扰下,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改善热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措施。湖南地区公共建筑边庭空间能源消耗普遍较大,再加上夏热冬冷的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钢材产量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轻钢装配式住宅将节约资源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在建筑领域中并响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而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升级转型进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阶段,对于农村的建设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生态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发展原则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
近年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不断发生冲突事件,往往造成公共设施的难产。这些事件的发生表明作为城市空间开发与管制工具的城市规划不足以化解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矛盾。   论文
加强城乡统筹实践与城乡空间组织理论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新世纪以来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县域层级是全面反映城乡关系特征的空间尺度,其发展状况也最能体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解决二战后的住房危机,法国在城市郊区建设了大量大型社会住宅区.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型社会住宅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被称为“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已经危机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积极应对这些问题,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被
高层建筑因其对现代城市人口剧增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矛盾的有效解决以及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优势,在许多城市建设中成为主角。然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
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面临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率先需要解决的即是居住和就业问题。农村人口进城,造成流动人口的增加,就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而言,大量的农民工因城市房价过高,以及政府未提供足够的公共住房等原因,选择居住在以“城中村”为代表的非正式的租赁住房当中。面对我国城镇化的状况,政府采取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