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be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历史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达成共识的是从产生开始便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或者说西方文化思潮为其产生提供了一种借鉴。“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①这种外来影响使新历史小说在传统小说走向萧条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占据主导地位,据此看来,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与新历史小说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同时,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样式,新历史小说的出现也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拟将新历史小说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设定为研究对象,借助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二者进行多方面对照,通过八九十年代作家对于西方文化精神的借鉴与扬弃,思考中国当代小说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面对外来文化思想应如何作以取舍。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内涵。分别从文化颠覆、历史消解、人性书写三个角度探讨八九十年代的西方后现代元素在新历史小说中的渗透,并结合相关文本分析作家如何在历史题材的小说中运用西方后现代元素寓言性地折射当时的文化语境,使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作品在精神内涵上呈现出不可辩驳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将从叙事策略、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三方面来论述中国作家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后,如何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并进行历史小说的创作,从而在新历史小说文本中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表征。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新历史小说的变异。从拒绝中的选择和认同中的改造两方面介绍新历史小说在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依照自身规律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性。虽然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保守的文化语境使作家们在创作时不由自主地对其进行变异乃至扬弃,相对于单纯的“拿来主义”,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笔者通过这三个角度的综合分析,着重探究新历史小说与后现代主义的内联与外延,并引发相应的思考。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将避免从新历史小说对后现代主义的单方面“迎合”或“抵制”中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全面分析在西方思潮影响下,当代新历史小说呈现出的异于传统小说的颠覆性与创新性,以及新历史小说对其借鉴的局限性,力求从多维视角探寻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其他文献
《国语》是先秦重要典籍之一,全书以记“语”为主,反映了战国中前期汉语的使用情况。它上承甲骨文为代表的上古前期汉语,下启《吕氏春秋》、《荀子》、《史记》等上古中后期汉语
会话分析强调研究在自然环境下使用的语言,因此以往的会话结构的分析都集中在日常会话上。有技术介入的会话同样是自然状态下的会话,但是技术的介入促使完整的会话结构的心理预
由于女性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人物形象一直处于被“再表现”的位置,被主观地塑造和赋予价值。男性作品来规范解释女性的行为举止,往往以男性为中心,把女性纳入“内”的规则模式
端木蕻良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旬的著名东北作家,其小说及其生平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片沃土,论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作家文学以及满族作家文学的视角,力图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