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实施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课程设计只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使课堂教学发生真正变化。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文化使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在课程资源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显出劣势。学校又是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境。因为课程实施是“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过程,因此其研究的基本范围包括课程方案在执行过程中的实施程度、学校和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时对课程的调适情况、课程实施的要素特征及其影响这些要素特征的因素、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投入程度、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的需要,等等。我们认为,课程实施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看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J中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校行为来解读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因素以及它们所采取的对策,进而通过个案学校的实施情况推及农村地区实施情况,从而使农村其他兄弟学校得以借鉴。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对个案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个案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校行为即它们都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来解读影响学校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以及它们所采取的相应对策。我们认为,影响因素与策略之间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而且影响因素也是两面的、不能消除的,我们只能通过采取对策或者措施将其消极的一面转化为积极的一面,进而促进课程实施效果。农村课程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农村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实施主体的能动性。另外,学校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很多影响。课程实施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学校抵御外部干预的能力如何。学校在课程实施这一动态过程中能够生存并且发展才是课程实施的终极目的。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对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