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很早以前就在武夷山传播,并且对当地文化影响很大。南宋内丹南宗第五代祖师白玉蟾曾经在武夷山生活过。但白玉蟾在武夷山的行迹,有关史传及道书所载均简略而有阙疑。本学位论文主要是研究白玉蟾与武夷山的关系,重点在探讨白玉蟾在武夷山的活动及其遗迹。经由史料之交叉比对与分析,校正白玉蟾生平及其在武夷山活动的某些盲点,探讨了这位高道与武夷山文化的关系。文章对关于白玉蟾的生活年代提出了新的佐证,特别提出明代《闽书》记载、癸丑中秋、与李仁甫的交往、历代天师的赞语、与蔡元德关系等几条证据是尚未引起道界、学界重视的。据白玉蟾与李仁甫、蔡元德交往的事实,而考之李仁甫卒于1184年,蔡元德逝于1173年。这两人卒年皆在1194年之前。因此,白玉蟾生于1134年,卒于1229年是可信的。
论文还对白玉蟾在武夷山的活动时间及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通过以其访道、传道路线为主轴,观察白玉蟾与武夷山的关系,认为他有八次入出武夷山,在武夷山的生活时间累计十八年左右。根据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和《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的记载、白玉蟾与鹤的渊源、《云窝记》所载绘鹤之事及道士化仙前要在武夷升真元化洞天换骨的仪轨,白玉蟾化仙于武夷升真元化洞天合情合理。
白玉蟾在武夷山的活动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其它文献,根据这些诗文和文献,可以发现,其足迹几乎遍及现在武夷山景区,如冲佑观、止止庵、云窝、九曲溪、风洞、一线天、白云岩、大王峰、幔亭峰、碧霄洞、复古洞等等。武夷山冲佑观是白玉蟾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他并未在止止庵长住。
在武夷山,他与道友黄季长、陈丹枢、刘妙清、苏森、陈洪范、詹琰夫、陈孔目等交往甚密。这里也成为他与弟子聚会的一个据点和传播丹道和雷法的一个重要中心。他对于建立南宗宗派组织,居功厥伟。他打破南宗单传的传统,创立了以“靖”为名称的教团组织,使内丹的修炼大众化,普及化。文中还对有关白玉蟾的错误传闻作了辨正,特别是澄清了白玉蟾与朱熹关系的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朱熹虽与白玉蟾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在武夷山并未谋面。
武夷山这种文化氛围,对白玉蟾内丹养生学,尤其是止止修行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白玉蟾的内丹及雷法思想以及道团组织又对元明时期武夷山的金志扬等道士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将内丹学与雷法有机地结合,从而使道教走向社会而世俗化。白玉蟾的饱含道教情缘、因任自然的文学思想和善于用典、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手法对武夷山的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白玉蟾是内丹南宗集大成者,他对新儒学、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的进一步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他在武夷山的活动是武夷山三教文化的华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