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一个汗孔角化症家系的致病基因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n_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一种特殊的皮肤角化异常,最早在1893年由Mibelli报道。该病的皮损为环形或不规则形的斑片,边缘清晰且呈堤状隆起,中央部分平滑干燥,轻度萎缩。皮损呈褐色或浅褐色,多出现在四肢、面部、颈部等处,口腔粘膜甚至角膜也可累及。汗孔角化病分为4-6种亚型,弥漫性浅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DSAP)是一种相对常见的PK亚型,一般在10岁以后发病,该亚型的皮损较小、浅表性、成簇状,主要累及曝光部位。紫外线照射、免疫抑制和炎症等因素均有可能加重或诱发DSAP病情。   汗孔角化症的病因至今未知,作为一种外显不全并具有遗传异质性的显性遗传病,目前已经定位了四个DSAP致病基因位点:12q23.2-24.1,15q25.1-26.1,1p31.3-31.1和16q24.1-24.3。人们对位于这些区间的多个基因,如CRY1,C4ST1,TXNRD1,HCF2进行了突变筛查,但至今未发现DSAP的致病基因。   本研究的对象是三个DSAP家系(简称为家系1、家系2和家系3),家系1和家系3均来自湖南,家系2来自安徽淮南,我室曾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的方法对家系1和家系2进行了研究,并将DSAP1位点定位在D12S338至D12S1605之间4.4cM的区间;同时,我们采用候选克隆技术对定位于该区间的CRY1、C4ST1、TXNRD1、HCF2、CMKLR1和KIAA0789基因进行突变筛查,但均未发现与DSAP共分离。2009年来,外显子捕获和新一代测序技术为单基因病致病基因的克隆提供了新的策略。此次研究中,我们在家系1中选取两个患者和一个非患者,应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分析他们所有外显子序列,结合我们以前对该家系连锁分析的结果,寻找DSAP的致病基因。然后我们运用Sanger测序法在三个家系中分别验证外显子组测序的实验结果,以期发现DSAP致病基因。   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两名患者的MVK基因存在c.566C>T的突变,该突变导致第189位氨基酸ALA>VAL的改变。为了验证我们的发现,又通过Sanger测序法在家系1、家系2和家系3中对MVK基因进行了突变筛查,发现MVK基因在3个家系的所有患者中均存在突变:家系1中突变结果与外显子组测序结果一致,家系2中存在c.1039+2T>C改变,家系3中存在突变c.935A>G。所有的这些突变在家系非患者中均未出现,提示MVK基因是DSAP的致病基因。  
其他文献
氧化还原酶广泛应用于催化制备手性醇、羟基酸、氨基酸等方面。大多数的氧化还原酶催化反应都需要辅酶,在其所需辅酶中,NAD(P)+-NAD(P)H体系占90%左右。但这些辅酶价格昂贵,限制
石墨烯相氮化碳(g-C_3N_4)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具有简单的制备方法、廉价丰富的原料、特殊的结构和性能,是环境友好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半导体材料。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优化制备和修饰方法,让此材料在能源、环境、医学等领域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性能。在这些应用中,g-C_3N_4常作为支持体、载体或电子供体,参与反应或催化反应,反应中其与水、重金属阳离子、缺电子有机物等,表现出潜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