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融合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呼唤新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推动两种生态思想的融合,能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绪论。通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综述研究,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研究与探讨表明,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字眼,其理论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则在不同的学派有不同角度的观点与理念。然而,学界针对两者融合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第二部分基本思想概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梳理,概括了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循环经济思想、生态制度思想。概述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最主要观点,包括宇宙生成思想,有机整体思想、生态伦理思想。较为系统地梳理出两种生态思想的理论体系,为接下来对融合的探讨奠定基础。第三部分相关理论阐释。首先,界定了融合的概念,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实质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立足于中国具体生态文明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融合,方式包括印证式、迁移式、互补式。其次,基于以上理论,探讨了两种思想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回答了两者为什么融合的问题。第四部分是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详细阐释了融合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效,在较为充分的把握融合现状后,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融合的目标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第五部分是促进融合的路径选择。基于对两种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对融合可能性与必要性的探究、以及对融合现状的整体性分析,提出了五条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融合的路径,包括:推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融合、促进生态文明思维方式的融合、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推动融合成果的大众化、健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为两种思想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的路径参考。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而发展的。两者的融合具有生成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因此,两者的融合也将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向前发展而深化。
其他文献
综合多源遥感数据识别提取月球正面南北纬50°之间的线性构造,重点分析月岭和月溪的影像特征、分布规律和时空关系,结合月海沉降模型分析两者的成因机制,结合地形和重力
本文通过对山地掉层框排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和构件受力特点的分析,深入了解这种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并针对这种结构采取了底部加剪力墙和在掉层柱柱底设置基
以目前流行的一款教育类APP——UMU互动学习平台为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该平台教学过程的实现方式.利用该平台,简化了微课的创建过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数据
初中生升高中,用初中的方法学习高中化学,结果高一就学不下去。为了帮助学生过好此关,特给予学法指导。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chemist
订单式服装加工企业因其作业归集对象为订单而不是某一类别的产品,故其在实施作业成本制度上更为复杂。但实施作业成本法却能使每批订单的价格更为准确,有助于分析每批订单的
在社会的发展中,轨道客车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将粗放式生产管理思想逐渐转化为精细化生产管理思想,从而保障相关企业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轨道
本文论述了"钦定本"《圣经》问世以来,《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其文体风格对后世英语的影响,并指出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以期对当今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对他们了解英语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它们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各省、市几乎都是材料作文。对此,拟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所谓"题好一半文"。令人遗憾的是,在拟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摘取材料中的词
自2013年全国大面积爆发雾霾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每年不同程度的遭遇雾霾天气,其中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长三角区域内雾霾的不断产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