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再次妊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revious cesareanscar defect,PCSD)再次妊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09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胎儿医学科行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并再次妊娠且在本院定期产检最终分娩的孕产妇35例(PCSD组),同时收集35例与其同日分娩的瘢痕子宫非缺陷再次妊娠者(非缺陷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其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再次妊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 1.PCSD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高于非缺陷组;PCSD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非缺陷组;两组孕产妇的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PCSD组分娩孕龄低于非缺陷组,PCSD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小于非缺陷组;将两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进行分组(≤0.5mm;>0.5~≤1.0mm;>1.0~≤1.5mm;>1.5mm)比较,可见不同水平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孕产妇分娩间隔年限、分娩方式、分娩时是否临产、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出血、PROM、GDM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PCSD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例数为2例,发生率达到5.7%. 3.PCSD组和非缺陷组中进行试产的孕产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进行试产的孕产妇试产成功率、分娩间隔年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PCSD组和非缺陷组孕产妇,经Person相关分析,尚不能认为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分娩孕龄、24h出血量、分娩方式之间有相关关系. 结论: 1.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再次妊娠时早产发生率增加,分娩孕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非缺陷再次妊娠者低. 2.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再次妊娠可能会增加先兆子宫破裂的风险. 第二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SD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修复及预防作用初探 目的: 初步探索SD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模型,通过不同方式将WJMSCs移植到模型鼠体内进行治疗,综合评估WJMSCs对SD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方法: 1.清洁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3组,分别为正常手术组10只,模型对照组20只,模型治疗组20只.正常手术组手术方式为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手术方式为脂多糖(LPS,1mg/ml,1ml/kg)子宫肌壁注射联合电凝(P:10W)双侧子宫切口,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初步探索SD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模型. 2.制模手术后一个月治疗组随机分A、B两组(各10只)分别用静脉注射0.5ml+阴道灌注0.5ml、单纯阴道灌注1ml的方法将1×106/ml的WJMSCs移植到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体内进行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连续三周;模型对照组亦分A、B两组(各10只)用上述两种移植方法将生理盐水代替WJMSCs注入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体内. 3.每组SD大鼠均于最后一次WJMSCs悬液/生理盐水对照治疗后1周和4周,分别随机处死6只和4只,并留取双侧子宫瘢痕处标本.光镜下观察子宫瘢痕处结构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子宫瘢痕处纤维化情况,肌动蛋白(Actin)免疫组化观察子宫瘢痕处肌层愈合情况,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组化法观察子宫内膜上皮的修复情况. 结果: 1.模型对照组子宫切口瘢痕区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子宫肌层厚度和肌层Actin的体积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层胶原纤维体积密度高于正常手术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且模型对照组的内膜缺陷率显著高于正常手术组. 2.经过WJMSCs治疗,治疗结束后1周和4周,治疗A组、治疗B组的肌层厚度、肌层肌动蛋白体积密度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肌层胶原纤维体积密度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A组、治疗B组分别与正常手术组进行比较,肌层厚度、肌层肌动蛋白体积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3.无论是治疗结束后1周,还是治疗结束后4周,各组之间将瘢痕区域内膜厚度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各组之间治疗结束后1周和4周的瘢痕区域内膜缺陷率相互比较,可见模型对照组的内膜缺陷率高于正常手术组、治疗A组、治疗B组. 结论: 1.通过感染损伤联合热损伤,可使SD大鼠子宫瘢痕区域肌层严重变薄,肌纤维少见甚至消失,胶原纤维增加,内膜严重中断、不连续. 2.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移植WJMSCs后,子宫肌层变厚,肌纤维明显增加,胶原纤维减少,内膜缺陷情况好转,WJMSCs可促进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子宫肌层结构和功能性的修复. 3.静脉+局部联合治疗和单纯阴道治疗两种不同的移植方式,对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的修复作用无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