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透油藏是指产油层段的平均渗透率等于或低于50×10-3um2的油层,该类油藏资源丰富,而且分布广泛,在国内外油气生产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低渗透油藏在开发的过程中技术难度大,其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较差,同时对油层产生严重伤害,所以使得低渗透油田开发利用非常困难。因此如何减少油层损害,并对油层进行有效改造,进而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益,对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临盘地区低渗油藏在钻井过程中对油气层的保护技术,本论文进行了专题研究。实验选用取自现场四口井的岩样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临86-1井、商73-16井、商67井和夏52-更412井),主要从储层潜在损害因素分析、储层敏感性分析、钻井液性能分析、钻井液模拟损害分析四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储层的潜在损害原因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岩性分析技术(包括X-衍射、电镜扫描以及铸体薄片分析技术)对临盘地区低渗油藏的岩样进行研究。从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地层的岩样粘土矿物含量在1.5%-2%之间,粘土矿物的充填较少,结构较为紧密;并且储集层孔隙、喉道均不很发育,储集空间相对较小,渗流能力差,明显表现出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因此由粘土水化膨胀和粘土颗粒分散运移所引起损害的程度较小。其次是对储层岩样进行敏感性研究,该研究过程主要是依据《SY/T5358-2002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储层岩样敏感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地层的速敏、水敏、碱敏程度均较弱,且临界矿化度均在6000mg/L左右。其敏感性评价结果与储层潜在损害分析结果较为一致。根据低渗透储层油层保护的特点,实验室内对钻井液的流变性及处理剂的配伍性进行了研究。该部分主要是根据((SY/T5621-93钻井液测试程序》对不同的钻井液处理剂进行了相关流变性能测试,并且针对临盘地区的地层特点和储层保护现状,研制出了两种钻井液体系(MMH、MMH-(?)内米乳液钻井液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模拟临盘地区所用的MMH、MMH-纳米乳液钻井液体系具有组成简单,性能容易调控,滤失量易于控制等特点,但是部分处理剂会与地层水会产生沉淀。为了更好的研究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岩样的伤害情况,在室内进行了钻井液模拟损害实验(包括静态模拟损害实验、动态模拟损害实验),依据《SY/T6540-2002钻井液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方法》进行实验。通过该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钻井液体系对不同岩样的伤害程度及原因。钻井液模拟损害实验表明:现场泥浆和室内配制的MMH-纳米乳液钻井液对岩心损害程度较小,其渗透率恢复值可达80%以上。利用暂堵技术对体系进行改造后,有利于减轻钻井液对岩样的损害程度;同时临盘地区现用钻井液体系对低渗储层的损害表现为浅表层损害,在射孔措施可以消除的范围。通过室内相关实验研究可知,由于储层渗透率小,孔喉直径小,回相颗粒侵入的可能性很小,加上该钻井液的滤失量得到了很好控制,使得其滤液侵入深度也不大。因而滤液的损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可以得知室内配制的MMH-纳米乳液钻井液对低渗储层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最后,对于实验室内研究的MMH-纳米乳液钻井液进行了现场检验。从试验井(夏503-斜53井)的钻井液性能分析得知:该钻井液流变性良好,失水易于控制,对储层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钻井液动态损害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相应的油保措施以后,油层渗透率恢复值得到提高,且损害为浅表层损害;截去污染端后岩心渗透率恢复值为91.2%,油层保护效果良好。通过试验井夏503-斜53井与对比井进行比较,投产后初产(日产)较高,且月衰减幅度小,达到了设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