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5G技术的成熟及移动互联产业的迅速发展,移动环境下的内容共享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业务的主流,2019年已经占据互联网业务访问量的85%。而另一方面,现有TCP/UDP/IP互联网是基于有线网络架构发展而来,因此内容共享业务模型与移动网络架构不匹配导致的信息流量爆炸、端到端静态连接无法适应移动网络动态拓扑能力导致的内容/地址无法解耦等矛盾愈发突出。本文针对上述矛盾,围绕分布式场景下内容共享效率及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5G技术的成熟及移动互联产业的迅速发展,移动环境下的内容共享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业务的主流,2019年已经占据互联网业务访问量的85%。而另一方面,现有TCP/UDP/IP互联网是基于有线网络架构发展而来,因此内容共享业务模型与移动网络架构不匹配导致的信息流量爆炸、端到端静态连接无法适应移动网络动态拓扑能力导致的内容/地址无法解耦等矛盾愈发突出。本文针对上述矛盾,围绕分布式场景下内容共享效率及节点可信选择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重点基于多层协作优化设计方法,分析并研究了移动/动态条件对内容共享及节点可信的性能影响。论文首先梳理了分布式可信网络的体系模型,针对移动条件给出了基于节点迁移特征的Markov chain状态模型,并对移动条件下的分布式内容共享过程进行了功能分层。状态模型表明,目前在有线网络条件下的分布式内容共享机制,其分布式哈希表、树状、网状等结构是构建未来分布式计算、区块链与比特币等存算一体化的技术关键。但传输层以下由移动网络进行承载时,依旧会出现底层资源受限、移动迁移可信等难点,有必要在传统分布式网络架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优化。论文为此重点就底层资源范围及常见分配方法、以及内容共享与可信的基本模型展开讨论,针对移动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法指出现有经济学原理与Lagrange对偶分解的不足,给出了在移动迁移场景下对等节点选择与可信度管理的模型定义,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讨论基础。论文针对分布式网络与底层移动属性耦合过程中,给出了内容共享资源受限条件下进行底层带宽功率联合控制的优化解决方案。论文首先考虑了由于底层移动属性所导致的传统互联架构所暴露的流量扩展、移动动态、路由能效矛盾,定义了加权平均能量效率指标作为系统性能提升的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移动网络条件下物理层控制优化与内容共享效率之间的耦合问题,基于内容共享效率指标,研究如何在保证网络连通性约束条件下合理分配通信链路带宽以提高网络容量,并同时通过控制节点发射功率减少能耗。由于在移动条件下内容共享过程不仅需要考虑内容共享业务模型,还要考量移动节点活跃能力、移动节点处理能力等因素,因此即使在网络拓扑相对静止条件下,链路间跨层耦合也将导致系统内容效率优化问题蜕化为一个基于理论分析求解的非凸模型求解问题。论文围绕对应非凸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通过构造连续凸逼近(SCA,successive convex approximation)方法来处理复杂的非凸问题,实现了基于近似等价方法对原函数不断逼近的收敛近似解,即问题次优解。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JPBCA算法形成了与现有DSPC、EEBA等方法不同的思路,可以有效进行非凸函数的最优解逼近,能够有效解决移动环境下分布式网络的资源分配问题。论文针对应用层的节点可信选择策略,基于多层协作优化的理念提出一种可信节点选择策略的优化方案,解决了移动环境下如何选择可信内容节点的优选问题。从内容分发生产者角度,传统分布式网络应用于移动环境时,内容生产者会由于无法保证链路可达造成另外一类内容共享效率低下问题。论文分别从距离度量参数与信任度指标两个角度梳理优化目标,建立了移动环境下分布式网络进行内容产生及分发数据传输系统模型,给出传输成功率与平均下载时间两个性能评价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论文扩展了传统无线Mesh网络混合路由协议,引入空时链路度量作为通信网络底层度量指标,基于节点信任度指标来约束节点内容分发行为。具体而言,基于传输成功率和平均下载时间参数对节点选择策略数据传输概率函数进行修正,将底层指标引入内容分发过程,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环境的新型可信节点选择策略,基于路由默认指标,保证无额外协议开销及兼容性同时,在集群整体内容分发范围内提升了能够完整完成内容下载的节点数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可信节点选择策略能够适应节点高度动态性变化,在保障内容可信度同时有效提高移动环境下分布式网络的内容共享效率。论文最后全面整理了移动环境下引入分布式内容共享的技术背景,总结了本文的研究重点与创新点,指出移动环境中未来分布式技术的架构、协议与网络安全性研究重点。
其他文献
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非常大,一旦发病,很有可能会致死。但是如果发现及时,尽早进行抢救,往往可以挽救发病者生命,因此24小时连续心率血压监测十分有必要。近年来,很多学者在研究实现可穿戴的设备,通过光电容积脉搏波(PPG)来间接获取心率和血压信息,以实现长期实时监测的目标。本研究课题设计了一款应用于可穿戴24小时连续心率血压监测系统的低功耗高集成度PPG信号采集芯片。芯片集成了模拟前端
目的:为了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成骨及硬化过程,将高纯镁棒应用于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通过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力学研究高纯镁对牵张成骨的影响。利用PCR-array探索潜在机制并利用Western Blot及组织学验证。从而为临床中牵张成骨治疗提供经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方法:制作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制备直径为1mm,长度5mm高纯镁棒。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为三组:(1)高纯镁组;(2)不锈钢
自石墨烯被发现以来,低维纳米材料(low-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LDMs)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光电特性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全光通信和全光信号处理因其避免了光电信号之间的转换在全光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独特的光电特性来实现相关功能的全光逻辑器件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热光效应实现的全光逻辑器件。在本论文中,
在泌尿内窥镜的检查和手术中,输尿管开口的检测和定位至关重要。但由于输尿管开口外观表现因个人而异、因时间而异、因不同病理因素而异,精准查找和定位输尿管开口有时会很有挑战性。为了自动识别手术视频中的不同类型的输尿管开口,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输尿管开口检测和跟踪系统。该框架主要由预处理部分、输尿管开口检测模型、跟踪模型三个组件组成。对于预处理部分,本文应用了常规数据增强策略和特定数据增强策略来增加训
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最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之一,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体组织和器官解剖和功能的临床诊断,但目前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诊断的影响要小得多。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是一种新兴的可以提供人体内分子水平对比信息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与磁共振成像中其他对比机制不同,其主要是根据共振频率的不同,在可交换质子的化学位移处检测携带了可交换质子的大分子化合物,这使其成为一项独特的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在一些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中心都面临着通信带宽严重不足、系统功耗不断增大的挑战。在传统的光互连通信技术中,通过采用更高阶的调制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通信带宽,降低互联能耗。其中,采用四级幅度脉冲调制(Four-level pulse-amplitude modulation,PAM-4)的硅光发射器集多阶调制技术和电光集成技术于一体,在传输速率、通信功耗和集成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基于CMOS工艺的光、电器件在同一块芯片上集成的技术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使得基于CMOS工艺的电光集成电路(Electronic-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EPIC)技术已经成为可能。EPIC技术结合了光互联的高带宽、低损耗性与CMOS集成电路的大规模集成等优点,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高速率、高带宽、多通道、低功耗的电光互联接口,从而成为
近年来,非晶半导体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柔韧性、与任意基板的兼容性、低成本和低温下大面积可加工性等特点,成为了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热点,广泛应用于可穿戴传感器、医用贴片、可弯曲显示器和一次性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标签等。TFT电路设计复杂度远小于硅集成电路。然而现有的商业化EDA工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5G通信的潜力,未来将可能联合毫米波和Sub-6 GHz两种方案进行5G网络建设,并尽可能利用宽带技术实现性能优化。天线作为电磁波收发器件,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有着重大影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新一代天线具有宽阻抗带宽、高增益以及方向图稳定的优良特性。本论文主要探讨面向5G及未来通信的毫米波及Sub-6 GHz宽带天线及其阵列的设计研究。首先,针对毫米波通信系统,基于低温共烧陶瓷工
对新实施的标准FZ/T 24009—2021《精梳羊绒织品》与旧标准FZ/T 24009—2010《精梳羊绒织品》的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新标准较旧标准修改、增加、删除的项目。希望研究结果有助于生产企业对精梳羊绒织品品质的控制,为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产品品质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