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深受清教意识、超验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和民主思想影响的作家。他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镇。自出生之日起,当地浓厚的传统宗教文化氛围就深深地影响着他,这一历史时刻如鬼魅般困扰着他,使他养成了喜欢冥思苦索、顾虑多疑的性格,对人类因袭的原罪和清教的种种教义犹豫不决,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批判、观望、想象的态度。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文艺复兴时期,超验主义哲学的广泛影响和神秘主义思想的盛行为他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他开始对人类的状况和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探讨。他意识到清教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幸福生活的摧残,但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这种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旧的文化传统。他想寻求改变人类生活状况的方法,追求完美的理想和道德,但又无法找到既合情又合理的途径。于是,生活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和这种文化环境中的霍桑常常处在困惑、犹疑、矛盾和彷徨的心态之中。
霍桑思想的复杂与矛盾决定了他的作品除了包含一般性主题之外,还有其他更为丰富复杂的深层意蕴,主要表现为对人性中善与恶、爱与恨、犯罪与救赎的真诚探索,以及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心理嬗变历程的真实描绘。受其社会时代、家族历史,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霍桑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宗教性。一方面,在清教主义罪恶观的影响下,霍桑致力于探索道德和罪恶的问题,探索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罪”,并主张通过善行和忏悔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救赎: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影响,霍桑对清教思想进行反思。清教徒对异己教派的排斥与残杀、清教教规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又让霍桑充满了怀疑与困惑,反映在其作品中,便是一种极其矛盾的思想。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纳撒尼尔·霍桑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周览国内外学者对霍桑《红字》的评论及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着重分析霍桑矛盾思想及其成因;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入手,分别论述《红字》的四位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对立性及其与作者思想的关系;第四部分,即论文的第三章,通过对小说中象征、《圣经》原型运用的分析.揭示《红字》表现出的思想复杂性与矛盾性。第五部,即本文的结论部分,对霍桑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