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不同秸秆还田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组分的变化,以农大试验田黑土区12年的长期微区试验以及陈家店、松原和九台区的田间试验处理下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湿筛法等试验方法测定了土壤表层和亚表层有机碳及各组分碳,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各级团聚体的含量,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表层和亚表层腐殖质组分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供应一定的养分成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疏松土壤。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配施化肥的情况下,秸秆深还(C3)提高了表层(0~20cm)土壤的可提取腐殖质(HE)、胡敏酸(HA)、富里酸(FA)的含量和相对含量、PQ值升高,降低了土壤有机碳(SOC)、胡敏素(HM)含量和相对含量,1/3秸秆还田(C1)降低了土壤表层(0?20cm)土壤的HA、FA含量,2/3秸秆还田(C2)提高了表层(0~20cm)土壤SOC、HE、HA、FA、HM和PQ含量;秸秆深还提高了亚表层(20~40cm)土壤SOC、HE、HA、FA、HM。(2)在配施化肥的情况下,秸秆配施化肥提高了表层土壤(0~20cm)SOC、PQ和HM含量,降低了土壤HE、HA和FA含量和相对含量;3/3秸秆还田(CF2)提高了亚表层(20~40cm)土壤HE、HA和FA含量,2/3秸秆还田(CF1)提高了亚表层(20~40cm)土壤SOC含量和PQ值,降低了HM含量。(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情况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NG>CS>BS>BS+CS,植被自然生长地和秸秆还田玉米用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NG土壤HE、HA、FA和HM含量较高,CS土壤HA次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各腐殖质组分占有机碳的比例为:富里酸碳(FAC)<胡敏酸碳(HAC)<胡敏素碳(HMC)。CS土壤腐殖化程度在表层最大,BS在亚表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明显加快。NG有利于表层土壤HA在土壤有机碳比例的增加,NG不利于表层土壤FA相对含量的增加,CS处理较BS高。植被自然生长地(NG)亚表层土壤FA相对含量降低,秸秆还田玉米用地(CS)提高了土壤HM的相对含量。总的来说,植被自然生长地和秸秆还田用地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碳含量的增加,土壤腐殖质化进程加快,但不利于增加土壤腐殖质在土壤有机碳的比例。(4)在田间试验的情况下,陈家店的富集深还处理和翻耕处理均降低了土壤表层和亚表层的pH值和碱解氮含量、增加了土壤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腐殖化程度。富集深还处理增加了土壤表层有效磷含量、HE、HA、FA、HM含量,增加了亚表层土壤SOC、电导率、HE、FA、HA含量,除此之外0.25~2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粒级,与传统耕作相比,秸秆还田更有利于表层和亚表层形成粗大团聚体(>2 mm)和细大团聚体(0.25~2mm),不利于形成微团聚体(0.25~0.053 mm)和粉粘粒(<0.053mm),富集深还处理中的粗大团聚体(>2 mm)和细大团聚体(0.25~2mm)的含量明显高于CK;九台的富集秸秆还田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CK高,富集深还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亚表层>表层;松原的富集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其有机碳含量为亚表层<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