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与补泻之基础文献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u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既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概念作为主轴线贯穿于整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继承先秦哲学对“气”范畴认识的前提基础之上,从自然天体演化,天人关系,人体复杂的生理现象及病理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气”的具体形式,性质,作用,建立起了中医学的气学体系,为制定疾病治疗方案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作为治疗方法之一的针刺补泻是正是通过“调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黄帝内经》中,大量关于针刺补泻的记述在后世针刺补泻理论和实践操作手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绝对的指导作用。目的:针刺补泻是针刺发挥治疗疾病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历代临床医家所重视。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以及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方法:在刺灸法专着中多有关于“针刺补泻”的集中论述,所以本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古代著作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中几种主要方法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技术要领和总结临床应用规律,以期达到古为今用,并在深入挖掘古代医家针法操作优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灸临床实践,进而推动针刺补泻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和针刺手法的发展。结果:本研究以“得气”、“针刺补泻”作为主要集中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了先秦哲学方面关于“气”的研究,概括出了前人对“气”的认识;归纳了《内经》中“气”各个记述;说明《内经》中的气学理论是继承并发扬先秦哲学。在人体之气方面,归纳了《内经》“气”的资料,引入“气”的现代研究概况,从根本上说明了古代对“气”的认识上的不同产生了古代同现代针刺补泻的差别。结论:古今对气的认识取得共识之处是人体之气具有物质性和功能性,作为基本物质起着营养脏器、肢体,维持日常的正常代谢供给;作为功能性的“气”,在五脏六腑之气的作用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作用之下,转输营养之气于全身。对于针刺补泻,在分析归纳了各章节的内容,概括出了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方员补泻、提插捻转补泻雏形五个方面内容。本文重要创新点是对《内经》五个针刺补泻概念重新认识,强调了针刺补泻的外环境对针刺补泻影响,提出了总的原则为“候气补泻”,“气”可分为四时之气,月满月亏之期,卫气循行,邪气的盛衰之机。针刺补泻是否起到治疗作用,《内经》中认为“气”至而有效。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玉、崇玉的传统,使用玉器的时间之早、延续的年代之长,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
一直以来,体验式教学是教学工作者热议和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在小学教师中对其的探索和研究更为深入,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教学法也在学生中得到了一致好评。如何将体验式教
深入分析了卡诺图的属性,讨论了卡诺图与真值表的关系,指出卡诺图就是二维真值表。将分离的多个卡诺图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联合卡诺图。举例说明了联合卡诺图在多输出逻辑函数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下湖口村现存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13幢,为南方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土木结构,既讲究风水上的“藏风聚气”,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采光、通风、排水系统一
色彩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组成元素,同时建筑是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建筑色彩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建筑的美观程度。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绿色建筑需求越来越
“客家人”一词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在古代原指一切客籍汉人。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
肉牛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之一。当前,我国肉牛养殖面临生产与市场严重错位的挑战。具体而言,牛肉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牛肉价格高位运行且肉牛养殖经济
我国养蚕历史悠久,据说是黄帝轩辕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养蚕,后人即奉她为蚕神。杭州湖州一带称为嫘祖娘娘,并建有蚕神庙。从考古发掘材料证明,20世纪80年代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巴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教师组织教学,顺利达成教育目标的基础.把学生作为完整人格的个体平等民主地对待,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产生“期望效应”,防
根据中萨签定的"援建萨摩亚地震台网项目",对萨摩亚进行了地震台网的勘选,选出了3个固定宽带地震台站的台址。通过勘选确定的萨摩亚地震台网,填补了萨摩亚无地震监测台网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