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文化中VI设计的“便”与“变”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便”——随便、随意,信手拈来。在本文中表现为一种现象,引申为“拿来主义”。  “变”——改变、变化,在本文中意为改变“便”这种现象的具体做法。  VI设计作为C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CI系统中最直观、最生动的视觉表现形式。CI这一概念于1950年,由美国杂志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地区,一些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的企业受国际化市场环境熏陶,率先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例如:海尔、康佳、健力宝、科龙等,成为内陆地区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典范。而后,许多中小企业追风而上,重塑自身形象。一时间,使VI设计行业紧俏,VI设计人才供不应求。一些设计公司看中了VI设计这一商机,在并不具备VI设计人才和能力的条件下,借助网络与图书业的发达,以及对国外设计案例的“拿来主义”,游走于VI设计市场,做着所谓的VI设计的交易。“便”随之而生。  “便”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使中国品牌本土文化缺失,在国际环境下丧失个性化与竞争力,不利于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树立。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不同国家特有的宝贵财富。品牌,植根于历史的土壤,吸收着民族精神的养分,带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来到这个世界,成长为本土文化的巨人。因此,中国的本土品牌流淌着民族文化与民族气节的血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济的全球化,使品牌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经济效益竞争转化为品牌文化的竞争。因此,品牌文化作为品牌发展的无形资产,是品牌之间差异化的重要体现,是品牌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  VI设计是将品牌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可视化的手段,让广大受众通过可视的符号语言,了解品牌背后的文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既然品牌带有本土基因,那么在设计元素的表达上就不能完全采用“拿来主义”,因此需要改“变”。  事实说明,对VI设计的探索和研究尚处于萌芽和学习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吸纳更应该采取一种严谨、务实的态度。不能太急功近利,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达到“目的”。VI设计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却有着光明的未来和前景,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使中国的VI设计得到长足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文化教育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声乐演唱及声乐教育事业也在快步地与国际接轨,并且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地体会到
对于一个民族或地域,我们选择怎样去了解他,我们有不同的途径,可以解读艺术品、可以阅读史料、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等等。以雕塑艺术的视角来对达斡尔族进行研究,通过雕塑所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企业发展初期往往选择一种低成本、高人力的投入方式,获得利润,但是如今企业的这种发展模式遇到了障碍。时值十二五期间,企业都在深入进行品牌结构
本文从儿童益智玩具色彩设计为出发点,旨在研究儿童益智玩具色彩设计与其他消费品色彩设计的相同与差异性,提出更为优良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方法。儿童益智玩具的主要功能为开发
色彩在中国几千年绚烂的艺术长河中历经起伏,唐中期以前色彩被中国各行业艺术家们运用的非常广泛,不管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秦始皇的着色陶俑到汉代的墓室壁画,还是敦煌壁画中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