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地上部分酸性多糖的制备及其对DSS急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材丹参是唇形科植物根及根茎,其地上部分含有与药材丹参块根类似的活性成分,比如丹参酸和多糖等,在免疫调解、抗炎和抗氧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活性。天然植物多糖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成为了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保护结肠炎受到了诸多学者的青睐,但是丹参地上部分多糖是否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途径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发展尚不清楚。对于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报道,仅限于多糖的提取、含量和成分分析等,对于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也并未见关于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保护结肠炎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丹参地上部分占丹参全株的60-70%,但在药材丹参采收过程中,丹参地上部分主要被当成废料丢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以废料丹参地上部分为原料,在响应面优化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沸水提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多糖,并初步表征其结构,探索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为深入开展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研究奠定基础。1.丹参地上部分多糖提取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沸水提取工艺,获得丹参地上部分多糖沸水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 h,液料比40 m L/g,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实际提取率为10.14±0.11%。在经过80%乙醇沉淀和冷冻干燥24 h获得丹参地上部分粗多糖的得率为26.20%。2.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一种分子量大小为26.3 k Da的均一酸性多糖,SMAP-1(polysaccharide from S.miltiorrhiza aerial part),其总多糖、总多酚和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4.7%、0.42%和1.4%。SMAP-1单糖组成主要是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和葡糖糖,摩尔比为=19.72:1.44:1.35:1.29:1;红外光谱解析发现SMAP-1含有吡喃糖;甲基化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 nce,NMR)检测到SMAP-1的糖苷键主要是1,4-Gal Ap(68.9%),是一种果胶多糖;SMAP-1以线性半乳糖醛酸(Homogalacturonan HG)为主链,I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hamnogalacturonic acid glycan type I,RG-I)为主要支链:其主干为T-ɑ-D-Gal Ap-(1→4)-ɑ-D-Gal Ap-(1→4)-ɑ-D-Gal Ap OMe-(1→2,4)-ɑ-L-Rhap-(1-。3.丹参地上部分酸性多糖对DSS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研究使用50 mg/kg,100 mg/kg和150 mg/kg的SMAP-1灌胃给药,作用于3%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C57 BL/6小鼠模型,以探究SMAP-1对DSS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作用。结果显示,SMAP-1可以降低DSS诱导急性结肠炎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通过减少结肠炎性浸润、增加杯状细胞和隐窝数量、促进结肠结构完整性、部分恢复结肠的长度等改善结肠的病变,能够调节结肠的炎症因子(如:IL-1β、IL-6、TNF-α、IL-10和TGF-β)和氧化因子(如:SOD、MDA和GSH-Px)的水平改善结肠炎的炎症病变,同时SMAP-1还可以提高小鼠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的水平对DSS结肠炎小鼠产生保护作用。4.丹参地上部分酸性多糖对DSS急性结肠炎的代谢组学研究使用50 mg/kg SMAP-1灌胃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并分析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到与急性肠炎相关的代谢通路主要是一碳代谢、嘌呤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SMAP-1治疗主要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谢、生物素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类固酮素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无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换、谷胱甘肽代谢、嘌呤代谢、D-谷氨酰胺代谢和甘油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其中与SMAP-1治疗DSS诱导急性结肠炎小鼠相关的代谢途径可能是:嘌呤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2条代谢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丹参地上部分多糖的组分测定及结构解析获得一种酸性多糖为果胶多糖SMAP-1,其可以通过抗氧化、降低炎症因子、保护结肠粘膜屏障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等作用改善结肠炎的炎症,并且可能是通过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和嘌呤代谢两种途径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报纸
目的 探讨败血症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的关系及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风险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20例败血症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无DIC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D-D、FIB/CRP,采用Pearson分析D-D、FIB/CRP与AP
期刊
林麝(Forest musk deer,FMD)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其经济价值及保护意义,国内对林麝进行人工圈养。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主要定值于呼吸道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原,该菌可引起林麝的化脓性肺炎,从而影响林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多重耐药性,使其治疗也相当困难。同时为了响应全球减抗、禁抗的号召,迫切需要寻找和
学位
党的十九大以后,明确了纪检监察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的职能职责,如何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值得深入思考。文章结合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简要阐述如何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聚焦企业主责主业强化专项治理、聚焦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强化精准问责、聚焦改进作风强化纠"四风"树新风、聚焦高素质专业化要求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会议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不同血清型的Pm可引起猪肺疫、禽霍乱等多种疾病,给世界各国的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天然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asteurella multocida toxin,PMT)是由tox A基因(3858 bp)编码的分子量为146 k Da的蛋白,具有极强的毒性,免疫原性弱。本研究旨在聚焦PMT多表位重
学位
消毒剂和抗生素的使用给圈养大熊猫体内、环境中细菌造成了耐药性诱导和选择压力,导致共生菌耐药性增加。为了解圈养条件下健康大熊猫粪便源、环境源及饲养员源细菌的耐药表型、介导β-内酰胺和多粘菌素耐药的耐药基因流行特点和耐药性传播机制,本研究以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共生菌为研究对象,对菌株耐药表型、β-内酰胺类和多粘菌素类耐药基因分布特征以及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于2020~2021年,在中国大
学位
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是野生和家养犬科、猫科动物体内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性线虫,同时也是世界上被严重忽视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因此,开展犬弓首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与防控研究在野生动物保护、家养动物健康以及公共卫生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开展中国部分地区圈养野生动物犬弓首蛔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补充和完善其流行病学特征;在此基础上
学位
2022年疫情防控工作贯穿全年社会生活,消费属性突出的汽油和航空煤油消费被抑制,替代能源持续增加,中国成品油消费量为3.26亿吨,与上年相比减少7%,创历史最大降幅。受需求萎缩、出口配额从紧管理等影响,成品油生产侧出现产能上升但产量下降的情况。汽柴油替代能源超过6500万吨,其中LNG占比达到63%。2023年,经济建设重新成为社会发展重心,消费修复,成品油增长动力回归;新炼厂产能释放,成品油市场
期刊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自然界中,碳循环处于动态平衡,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平衡的破坏,使得人们不得不利用科技手段人为地实现碳中和以减缓温室效应。从CO2的消除与减少出发,依次介绍了碳捕捉技术(CCS)、二氧化碳捕捉与利用(CCU)的内涵,简述了CCU的应用,对原产品和CO2产品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简述了CCU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应用,并对CO2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展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