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经内侧切口(transportal)建立股骨骨道和经胫骨骨道(transtibial)建立股骨骨道两种方式重建ACL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测量,比较两种股骨骨道建立方式重建ACL的临床疗效;并调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中医辩证分型。方法将70例ACL断裂患者随机分为transportal组(经内侧切口组)和transtibial组(经胫骨骨道组)各35例,两组均行自体股薄、半腱肌腱移植重建ACL,分别于随访6个月、12个月进行Lysholm客观评分、IKDC主观评分及术后X线、MRI测量评估两组疗效,并调查患者术后的中医辩证分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Lysholm评分、术前IKDC评分、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MRI测量骨道方面,transtibial组的股骨骨道长度长于transportal组(P<0.001)。在水平面,胫骨骨道与胫骨后缘连线的夹角,transtibial组要比transportal组小(P<0.001);股骨骨道与股骨后缘联系的夹角,transtibial组要比transportal组大(P<0.001)。在冠状面,股骨骨道与膝关节平面的夹角,transtibial组要比transportal组大(P<0.001);两组患者在胫骨骨道与膝关节平面夹角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矢状面,胫骨骨道与膝关节平面夹角,transtibial组要比transportal组小(P<0.001),两组患者在股骨骨道与膝关节平面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X片测量股骨骨道中心位置中,相对于Blumensaat’s线长度、高度的比例,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ranstibial组相对transportal组要偏上偏前(P<0.001);在胫骨骨道中心点位于胫骨平台前后径的比例中,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随访中,术后第6个月,Transtibial组有一患者因外伤导致移植物固定失效予排除。术后第12月,Transportal组有两个患者赴外地工作失访。在Lysholm客观评分,transportal组在术后6、12月中的不稳、爬楼、总分三个子项目要比transtibial组高(p<0.05)。在IKDC主观评分中,术后12月打软腿子项目中,transportal组要比transtibial组高(p<0.05),术后6、12月主观功能子项目中,transportal组要比transtibial组高(p<0.05),在术后IKDC主观评分总分中,术后6月transportal组要比transtibial组高(p<0.05)。在移植物扩大率方面,两组患者的移植物中段术口两个时间点的扩大率无统计学差异。在骨道扩大率方面,术后股骨、胫骨在冠状面和额状面的骨道扩大率,transtibial组要比transportal组的大(p<0.05)。在移植物中段MRI信噪比方面,术后6月,transportal组的信噪比要比transtibial组的大,术后12月,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辩证分型方面,术后3天,辩证分型以气滞血瘀为主;术后6月,辩证证型以脾虚湿滞为主,术后12月,辩证分型以气血平和为主。结论通过transportal技术进行ACL韧带重建可使韧带止点更加接近解剖止点,尽管股骨骨道与移植韧带的夹角变小,可能到时“锐角效应”增加不利于韧带的重塑生长,但临床效果及影像学表现均更优。术后早期辩证施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康复早期要以健脾祛湿为主,术后1年患者体质基本恢复原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