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客观评价针刺结合动力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初步探讨针刺结合动力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应机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观察55例颈性眩晕患者,均采用针刺结合动力灸疗法。针刺取夹脊穴(颈7和胸1均双侧)、风池穴(双侧)、天柱穴(双侧)、百会穴,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综合疗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中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应用文献对照的方法,收集2013年12月底前国内外已发表的含有常规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评价的中英文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针刺结合动力灸与常规针刺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1)疗效评价:共治疗55例,临床治愈30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91%;(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个疗程以及随访时进行评分。第1个疗程结束后总分、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个疗程结束后各项评测指标与治疗前及第1个疗程结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各项评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第3个疗程相比,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CD检测: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的Vp、Vd、V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左椎动脉的P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椎动脉的P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经Meta分析,常规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综合有效率为95.6%,有效率范围是56%-100%,本疗法的有效率在此范围内,但比常规针刺的综合有效率低。[研究结论及意义]针刺结合动力灸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脑部供血,同时能有效缓解患者眩晕、颈肩痛及头痛等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随着治疗疗程数的增加愈加明显,本疗法存在一定的疗效累积效应。针刺结合动力灸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安全、无毒副作用,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