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素与磷脂混杂酶1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部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AAA1234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和肿瘤增殖,然而作用机制未明。由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ANG相互作用蛋白质将是阐明其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高通量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方法之一。在前期工作中,本实验室已经成功地用酵母双杂交法从人心肌cDNA文库筛选到22个与ANG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考虑到肝脏是ANG的主要合成脏器,也为了发现更多的ANG相互作用蛋白质,本论文再次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对人肝cDNA文库进行了筛选,并获得了8个能够与ANG在酵母细胞中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其中有4个与从心肌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蛋白质一致。这些与血管生成素有潜在相互作用的新蛋白的发现,扩充了实验室前期发现的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蛋白数据库,为探索血管生成素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磷脂混杂酶1(phospholipidscramblase1,PLSCR1)是此次筛选到的ANG相互作用蛋白之一。它是一个Ⅱ型膜蛋白,最初因其磷脂混杂酶活性而得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LSCR1能够转位到细胞核内,但其在细胞核内行使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 酵母双杂交系统显示的相互作用蛋白还需要利用其它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因此,我们首先采用体外GST沉降(GST—pulldown)以及体内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技术证明了PLSCR1与ANG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为了进一步了解PLSCR1在细胞内的定位以及与ANG的共定位情况,我们用荧光蛋白CFP和YFP分别标记PLSCR1和ANG,通过转染方法在HeLa细胞内实现高表达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融合蛋白CFP—PLSCR1和YFP—ANG明显地共定位于细胞核。经FRET分析证实,两者能够在细胞核内发生相互作用。此外,为排除标签蛋白CFP和YFP对目标蛋白定位的影响,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以及细胞核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到不带荧光蛋白标签的PLSCR1与ANG也能够在细胞核内共定位并发生相互作用。 已知细胞核内的ANG具有促进rRNA转录的活性;ANG的核转位及其促rRNA转录活性是ANG诱导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的基础。然而到目前为止,ANG在细胞核内促进rRNA转录以及调节ANG促rRNA转录过程的分子机制均未明了。基于PLSCR1能够与ANG在细胞核内发生相互作用,我们进一步检测了PLSCR1对ANG促进的rRNA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HeLa细胞内,PLSCR1水平与rRNA的转录水平呈正相关,且过表达PLSCR1引起的rRNA转录活性增加必须依赖于细胞内ANG的存在。因而,我们认为PLSCR1能够增强ANG促进的rRNA转录活性。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颗粒蛋白(granulin,GRN)、纤黏连蛋白1(fibronectin1,FN1)、内质网降解途径相关的泛素连接酶HRD1(ERAD—associatedE3ubiquitin—proteinligaseHRD1)、血管内皮紧张素(vascularendothelialstatin,VE—statin)、潜在型TGF—β结合蛋白3(latent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bindingprotein3,LTBP3)、磷脂混杂酶1、Sprouty1(Spry1)和脊索蛋白(chordin,CHRD)等是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8种潜在的ANG相互作用蛋白质。 2.PLSCR1是ANG在HeLa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 3.PLSCR1与ANG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HeLa细胞的细胞核内。 4.在HeLa细胞内,PLSCR1可以正向调节ANG促进的rRNA转录。
其他文献
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项目都旨在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