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和空间一直是人类文明得以维系和嬗变的基本维度,人类在时间的累积中不断创造着历史,也在劳动实践中建构着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然而,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的关注和探讨并不是平均用力的,“时间—历史”维度的认识论阐释和价值论提升一直主导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视野,而“社会—空间”维度却一直被忽视。这种情况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转变,“空间”开始崛起,并作为一个以前被漠视的范畴和领域重新提出,它开始承载特定的社会内涵,由纯粹的地理空间转变为一种社会空间,西方社会科学在这一时期呈现一种整体性的“空间转向”。当代主要的空间理论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或继承、或发展、或反思、或批判的关系。这意味着马克思在当代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中并没有“缺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社会空间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空间,它源于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并被人的实践活动所建构和改变。人类现实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多向度的社会空间。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产生及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三个部分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产生及形成过程”。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开始跨出从“民族—地域历史”到“世界历史”的第一步。伴随着资本的空间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全球空间、城市空间乃至乡村空间都发生着巨大的空间变迁。这也是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产生的背景。马克思在对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黑格尔的空间观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一步步形成并完善着自己的社会空间理论体系。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第二部分是“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空间现实生产过程的看法,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空间现实生产过程的“模板”,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生产过程,从而刻画出人类社会空间生产的现实图景。由于资本积累的空间性,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逐步发展为一种全球空间生产,但同时它也塑造了一个同质化的全球空间,并不断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空间剥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城市空间是其进行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但同时由于城市空间的过度资本化还导致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阶级对立和住宅短缺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社会空间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其空间劣势地位不断凸显,城乡空间对立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空间关涉多个侧面,马克思抓住了三个主要维度:全球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生产和乡村空间变迁来向我们勾画了一幅资本主义尤其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变迁的真实画卷。第三部分是“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当代价值”。这一部分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挖掘了在当代语境下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对于中国现实社会空间的指导价值。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不仅推动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促进了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发展,还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空间理论的中国化,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中国现在已经步入空间生产的高速发展期,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还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它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应对当代的全球空间生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指导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和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空间矛盾。福柯将20世纪称为一个“空间崛起”的时代,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偌大的社会空间中,我们已经体验它,按照它的规则在活动,并且被它改变。当然我们讨论空间并不意味着时间不重要,而是指空间相对于时间来说,其重要性需要重新界定。“社会空间”不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已具有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