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湘湖乡村教育建设研究(1927-1937)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而教育是乡村社会进步的关键。民国时期,由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的冲击,城市工商业经济大幅发展,政府、资金、技术都集中于城市,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社会问题频发。中国农村社会日趋衰败、停滞不前,乡村社会与乡村农民一直处于痛苦挣扎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积极出谋划策,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而乡村教育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受到当时乡村建设潮流的影响以及时任政府的支持,1927年至1937年,湘湖地区开展了乡村教育建设运动。各个乡村建设机构为了解决乡村问题,按照乡村教育理论在湘湖地区开展了乡村教育建设活动,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湘湖乡村教育建设日臻完善,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湘湖建设工作被迫中断。本文试图以湘湖地区乡村教育建设为研究对象,以民国社会作为背景,通过研究湘湖乡村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措施,分析湘湖地区实行乡村教育建设最终的结果。本文希望总结出这些措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纳湘湖乡村教育建设的特点,以期为现今新农村建设做一点启示。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湘湖乡村教育建设开展的历史背景以及组织结构;第二部分介绍湘湖地区小学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特点及影响;第三部分从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方面入手,阐述了湘湖地区社会教育的实施方法及作用;第四部分对湘湖地区乡村教育建设活动进行了反思和评价,以及总结了湘湖乡村教育的成果与不足。
其他文献
网络等新媒体对神话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神话段子"是网民以戏谑化的方式改编经典神话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了当代网民的神话观、网民自我表达的诉求、网络空间文化特点的
<正>智慧学校作为一种高度技术化的学校新形态,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知识爆炸的产物",也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学校的基本目标旨在恰当、
云南农业特点与发展思路探析(四)云南省农业厅张开寿根据小康生活水平的食物营养要求,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标准为2600大卡(其中谷物粮食类占60%~65%,豆类占5%以上,动物性食品20%,水果、蔬菜及其它食物
"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并通过美军参加的几次局部战争实践得到一定程度的检验。该理论内容符合信息化时代作战要求,是对美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从教育生态视角出发,结合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出现的失衡现象,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个主体以及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相关原则进行分析,力求探索课堂教学和
在21世纪里,随着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种种变化和挑战的接踵而至,如何让浙江中小企业集群保持活力并且持续、平稳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俄语生源匮乏,中学俄语教学的萎缩造成大学俄语高起点学生生源不足。目前,各高校俄语生绝大部分为"零起点学生",即没学过俄语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于高起点俄
云南宁蒗既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县。宁蒗拥有着 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宁蒗县的发展要打文化品牌,兴旅游经济。
在一系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下,200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规划和实施智慧城市发展项目。尽管中央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制度和财务支持,然而目前各地智慧型城
简要分析了建新矿洗煤厂原用TBS粗煤泥分选系统的局限性,介绍了对其升级改造,实现分选密度完全自动可调,全自动控制无须人工操作,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