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釉质表面菌斑生物膜结构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p_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检测菌斑生物膜初期形成过程中的变性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和死菌/活菌以及研究菌斑生物膜的立体结构,进一步认识菌斑生物膜的发生发展过程,为龋病、牙周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从牙齿表面获得完整的菌斑生物膜标本,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天然菌斑生物膜形成初期的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血链球菌以及死菌/活菌进行原位的、实时的动态观察,通过连续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研究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血链球菌以及死菌/活菌在天然菌斑生物膜中的空间分布。实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SPSS11.5统计软件辅助完成;α设在0.05。 研究结果: 1.实验中各时间段的每个标本均在牙釉质磨片上形成菌斑生物膜。 2.菌斑生物膜呈三维立体结构,形态多样。细菌之间可见许多通道和空隙,贯穿整个生物膜。 3.菌斑生物膜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菌斑生物膜形成初期的平均扫描厚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1h时平均扫描厚度分别为20.43μm、11.5μm、14.76μm,到24h时平均厚度最大,分别为70.25μm、75.4μm、79.98μm。 4.菌斑生物膜形成初期,底层结构稀疏,主要由死菌组成,约占70%~80%;中间层细菌密集,主要由活菌组成,约占40%~70%;顶层结构同底层,活菌较少,约占20%~40%。中间层活菌百分比明显高于内层和外层(P<0.05),内层与外层活菌百分比无差异(P>0.05)。 研究结论: 1.天然菌斑生物膜呈三维立体结构,有一定的厚度;形态多样,具有不均质、开放的特点。 2.菌斑生物膜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厚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3.菌斑生物膜死菌和活菌分布不均匀,随时问延长,细菌排列逐渐密集,包括丰富的管道系统。 4.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出菌斑生物膜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血链球菌。
其他文献
华亭煤矿是一个集瓦斯、火灾、透水、矿压、煤尘等多灾害条件于一体的矿井,其综采工作面存在着诱发瓦斯爆炸、煤层自燃发火、透水、强矿压、煤尘爆炸等事故的一系列危险源。目前,还没有系统地对这些危险源进行科学和有效的辨识与评价,为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华亭煤矿预防和控制综采工作面重大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煤矿危险源的相关理论,以系统工程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
该文首先参照标准的操作程序,将飞行过程中影响安全的关键质量点作为监控点,并通过制定统一的监控标准,实现了对飞行全过程的全面监控;通过回归分析找出飞行安全操纵品质与飞
本文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主要的改进是引入了劳动生产效率和交易时间两个变量,同时本文提出了比较静态研究新的研究视角――即时分析,这样我们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关注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快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中分析了计算机电子
学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此后,欧洲“伽利略”问世。
变异链球菌(简称变链菌)是口腔内主要的致龋菌之一,产酸和耐酸性是变异链球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和致龋因素。细菌的适应性耐酸性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质子移位膜三磷酸腺苷酶(F-ATP酶)的活性有关。很多中草药提取物被发现有抑菌作用,但有关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还很少。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本课题以甘草提取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及与细菌耐酸性密切相关的F-ATP酶活性的影响,同时以公认
目的设计简易托槽间接黏结操作过程,并评价此项间接黏结技术对托槽位置的影响;比较其在操作时间、脱落率等方面与直接黏结技术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实验一为实验研究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论文首先对空气净化机市场需求与产品技术进行了分析,发现空气净化机市场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同时将本公司新设计的空气净化机产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得出本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