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开展旅游活动以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影响,经济利益各方分配不均的矛盾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很大阻碍,因此急需用生态补偿机制来加以克服。在建立这一重要机制之前,更有必要积累相关的研究数据,尤其需要知道当地居民和游客对这一机制的认可和态度。为此,本文运用条件评价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 CVM),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于2012年,对该保护区居民和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和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生态补偿和CV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内涵界定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简要介绍。2.调查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居民及游客对旅游活动、生态环境及生态补偿的感知。3.运用CVM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及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WTP和WTA,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影响WTP(值)及WTA(值)因素的分析,WTA与WTP的对比分析,以及最终的人均WTP及人均WTA测算等。得出当地居民资金WTP为每年276万元,人均40(23.85~48.59)元;劳动WTP为每年43万天,人均约一周(4.58~7.12天);资金WTA为每年1970万元,人均约288(268.65-325.5)元(是WTP的7.1倍);游客资金WTP为每年2000万元,每次人均7(6.43~7.40)元。因此,本文提出,长白山旅游生态补偿金额的标准可以设为每年2000万元。4.根据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