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危险部位结节的消融策略及并发症的防范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超声科微波消融治疗的63例甲状腺良性结节及随机抽取头颈外科收治的6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外科传统手术病人相关资料,记录病人结节的数目、大小、位置、计算结节的体积大小,分析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微波消融病人术前均有病理结果证实为良性,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良性。通过对患者术后1月、3月、6月、12月、18月定期随访,明确以下内容:1.观察消融前与消融后1、3、6、12、18个月甲状腺结节体积及体积缩小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2.比较消融术前后甲状腺功能改变,比较消融术和外科手术后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改变。3.对比分析消融术和传统外科手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颈部疤痕的大小、出血量的差异。4.分析危险部位结节的消融策略及并发症的防范处理。结果:1.消融组术后行超声造影未见造影剂灌注。CDFI: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消融术前、术后1、3、6、12、18个月甲状腺结节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43ml、1.92ml、1.33ml、0.61ml、0.48ml、0.38ml,消融术后甲状腺结节的体积随随访时间的变化呈逐渐缩小的趋势,缩小率分别为20.98%、45.37%、75.12%、80.10%和84.30%,3枚结节(3/66,4.55%)在随访6-18个月内消失。2.消融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与消融前均在正常范围内,消融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均高于手术组,促甲状腺素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血肿、感染、声音嘶哑、甲状旁腺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甲减发生率为0.00%(0/63),手术组为10.29%(7/68),消融组甲减的发生率低于手术组(χ~2=4.967,P=0.026),消融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41,P=0.018)。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消融组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术后几乎不留疤痕,手术组术后均留5~7cm横型疤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消融组术后随访期间甲状腺结节体积明显渐次缩小,有3枚结节在术后随访期间完全消失。手术组术后结节均完全消失。微波消融术与手术切除甲状腺结节均可以有效消除甲状腺良性结节,但微波消融术手术疗效需要长期观察。2.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术后甲状腺的功能与术前没有显著的差异,微波消融在有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同时也保留了甲状腺的功能。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甲状腺功能伤害较大。3.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之前,对结节部位进行良好的术前危险评估,消融过程中使用液体隔离带法和杠杆撬离法以及危险部位注射聚桂醇辅助消融等方法都可以有效的减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4.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具有精准、美观、并发症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效果良好,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