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恶变风险预测模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n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回顾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患者的各类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其恶变相关的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二科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其分为良性与恶性组,比较两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与IPMN恶变相关的指标,建立IPMN恶性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54.5%),女性33例(46.5%),平均年龄61.56±8.95岁。依据病理结果分类得到良性组32例,恶性组39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年龄、BMI、既往胰腺炎病史、既往糖尿病病史、腹痛、体重减轻、腹泻、淋巴细胞比例下降、CA125升高、CEA升高、肿瘤部位、主胰管扩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黄疸、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CA199升高、CA724升高、CA242升高、肿瘤最大直径方面,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CA199升高(>37U/ml)及肿瘤最大直径≥3.0cm是恶性IPM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为45.461及16.651。依据以上结果建立IPMN恶性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其AUC为0.861(95%可信区间0.777~0.946),约登指数最大时取得最佳临界预测值为0.333,此时对应的特异度为40.6%,敏感度为94.9%,准确率为78.9%。根据Hosmer和Lemeshow检验结果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X2=0.285,P=0.867(>0.05)。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作风险预测。结论:1.CA199升高(>37U/ml)及肿瘤最大直径≥3.0cm是IPM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黄疸、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0.7)、碱性磷酸酶升高(>125U/L)、CA724升高、CA242升高可能是IPMN恶变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全球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是导致各年龄段人群死亡和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消耗了卫生、社会和经济资源。及时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对改善CAP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CAP的临床获益仍存争议。本研究对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成人CAP的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1)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后肾脏等器官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优化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的相关措施,减少微波消融术后对肾脏等脏器的损害。方法:搜集2014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行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病例,我们首先对2014年-2019年收录的病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19年10
目的:此前发表的Meta分析表明,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技术失败率相当。然而,最近更新的研究显示,APD与CAPD患者的病人生存和技术生存比较结果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系统回顾了所有相关的新研究,并进行了
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P)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大约10%-20%的SPNP具有侵袭性,术前CT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然而当肿瘤发生于男性患者或年龄较大时,影像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胰腺其它肿瘤,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如果不完整切除,容易
目的:分析接受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的病因构成,总结换血疗法的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安全性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接受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换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纳入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的病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病因、换
研究目的:探讨SLCO2B1c.935G>A(rs12422149)及c.1457C>T(rs2306168)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的影响,并为临床工作中更好的应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共纳入最终符合条件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以及生物学标志物水平均符合2019年《急性冠脉
背景和目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被认为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伴或不伴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尽管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近年来ACS的发病率仍持续增高。IL-17是一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是由
慢性咳嗽是目前儿童呼吸科门诊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多样化的病因为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治带来巨大困难。目前临床上多项检查项目儿童难以配合完成,因此寻找有效的儿童慢性咳嗽检查方式,有效区分和鉴别慢性咳嗽病因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肺功能检查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测定技术逐渐成熟,二者在小儿慢性咳嗽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由于病因的不同,结果仍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肺功能
目的:分析60例行NGS检测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对治疗的影响,评估NGS技术对儿童感染性肺疾病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二科住院存在肺部感染并行NGS病原学检查的患儿,最终共有60例病例纳入研究。收集60例病例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肺泡灌洗液NGS报告结果,肺部影像学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通过对间质性肺疾病(ILD)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了解ILD并发PT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提高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对ILD患者高PTE发病风险的认识,提高ILD并发PTE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指导PTE的早期预防与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并行CT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显像检查,明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