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和系统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壁结构以其轻质、能量吸收效率高、成本低等特性作为吸能防护结构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然而,单个薄壁结构吸能性较低、多个薄壁结构组装的嵌套系统拆装困难、无法实现多向自锁等问题有待解决。因此,研究能够实现可拼装、可扩展、多向自锁的新型吸能防护结构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从结构构型设计、制备工艺与力学性能表征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可拼装、可扩展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的设计方法。基于3D打印技术制备了PLA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通过斜向集中压缩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双向自锁性。通过静态侧向压缩实验对比研究了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和系统、哑铃型薄壁管状结构和系统、矩形截面薄壁管状结构和系统的承载力、吸能性和变形模式。结果表明,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和系统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与吸能性。建立了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静态侧向压缩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参数化研究,有限元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其次,基于超折叠理论,建立了静态侧向压缩下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平均压缩力的理论预测公式,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超折叠单元理论分析揭示了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的变形吸能机理,进一步以提高结构吸能性为目的对其进行结构构型设计。结果表明,经过构型设计的新型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的比吸能和平均压缩力分别最大提高了55.6%和68.3%。建立了双向自锁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开展了系统静态斜向集中压缩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经过构型设计的双向自锁系统的比吸能和最大压缩力分别最大提高了100.0%和86.8%。最后,发展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的热压制备工艺方法。通过静态侧向压缩实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和系统的承载力、吸能性和变形模式。建立了考虑3D-Hashin失效和损伤演化的ABAQUS/Explicit三维复合材料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静态侧向压缩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铺层角度对其承载力、吸能性和变形模式的影响。进一步通过PMI硬质泡沫填充和局部刚度减弱,实现了复合材料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压溃率效率提高139.9%(从33.3%到79.9%)和比吸能提高27.5%(从4.0 J/g到5.1 J/g),同时初始峰值力下降36.4%。
其他文献
热电材料能够在全固态下实现热能和电能两种能源形式相互转化,在废热回收、特定环境能源供给、固态制冷的诸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热电器件的基本单元是由p型和n型两种半导体材料构成的两支串联的单偶对。高效率的热电转化器件不仅需要材料具有高的无量纲热电优值,还需要组成器件的两种材料具有相同的热膨胀系数和机械强度。大多数热电材料在p/n型配对时存在较大的组分差异,或者高性能仅存在于其中一种类型,这样即使在n型和
滚动轴承作为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在旋转机械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承作用。但是在实际工况中,轴承的工作环境往往相对恶劣,长时间超负荷运行会进一步加快轴承的疲劳磨损及裂纹的恶化。由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而导致的不可挽回的事故不胜枚举。如何在滚动轴承出现故障的初期就发出预警并以较小样本量诊断出轴承的故障位置以及故障程度,这对保障设备的平稳运行和操作工人的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由于机械设备如风机等拆装
近几十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导电聚合物(CPs)基纳米材料,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聚苯胺(PANI)、聚噻吩(PTh)、聚吡咯(PPy)等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用于新型气体传感器。这些聚合物前驱体的分子骨架可以锚定特定官能团,借助与模板的弱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其形貌的微观调控。通过不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形貌的CPs,如纳米球、纳米纤维、纳米棒、纳米片等。
树木死亡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过程,会影响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因此,探究树木死亡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自然森林中,树木死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众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驱动,然而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活型以及不同物种的资源需求和竞争能力往往不同,这是否导致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其死亡的影响有差异,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在常绿和落叶树种共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上述研究具有
滨海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物质生产、碳汇、水质净化以及生物栖息地等多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河口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使得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吹填湿地在不同发育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从而为吹填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选取横沙岛湿地的5个区域,分别为光滩、吹填湿地发育初期阶段、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海拔格局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海拔梯度上环境因子的巨大差异驱动着不同生物类群多样性复杂多变的分布格局以及体型大小等形态特征的变化。尽管植物、鸟类等海拔梯度格局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对于环境变化响应更为敏感的蝴蝶类群来说,特别是在物种较为丰富的亚热带森林,蝴蝶是如何响应海拔梯度上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究这一问题,可以为我国亚热带森林蝴蝶多样性保护、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
土壤动物对海岛生态系统有着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共选取舟山群岛38个海岛为研究对象,面积在0.005~97.9km2之间,岛屿离大陆最近距离在4.5~104.97km之间,于2019年6月、7月、8月、9月对岛上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共捕获土壤动物20706只,隶属于5门14纲3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蜱螨目和弹尾目。凋落物层优势类群为蜱螨目
同种负密度制约(CNDD)是促进森林树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病原菌引起的Janzen-Connell效应是驱动CNDD的一个主要因素。树种根际土中孕育着种类繁多、功能不同的真菌,病原菌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会受到菌根真菌等共生菌的调节。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结构不仅可以影响宿主植物受到的CNDD强度,还能改变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植物群落的构建。此外,宿主植物又会和土壤理化性质共同作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途径。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具有固碳潜力的材料,将其与氮肥共同添加至土壤中,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还能增加土壤碳固持。当前,生物质炭与氮肥添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结果存在极大差异,且对其调控机制的认识不够深入。基于此,本研究在全球尺度上整合生物质炭和氮肥添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数据,探讨温室气体响应生物质炭和氮肥
盐沼植物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湿地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是长江口盐沼先锋物种,受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人类围垦和海平面上升等影响,海三棱藨草种群的面积下降近八成,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在多重干扰下,如何高效经济便捷地实现海三棱藨草种群重建和复壮,优化盐沼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