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分子的标记和检测一直是生物分子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兴的标记物,以其特有的性质和巨大应用前景,作为生物标记探针能够很好的解决现用发光标记物存在的缺陷。 纳米材料的崛起使其制备方法也迅速发展,其中水热法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制备方法。水热法产品的特点是粒子纯度高、晶形好。但水热法也存在一些缺陷,故而又衍生出溶剂热法。本论文采用水热/溶剂热法合成出掺杂稀土离子的发光纳米粒子,并讨论了各种制备条件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发光标记物和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概况,以及进行本工作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钨酸钙纳米荧光粉的溶剂热合成法。CaWO4纳米粒子晶形完好、粒度均匀,并且通过改变有机添加剂,可以制备出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子。 第三章研究了水热法合成CaWO4:Eu长余辉发光粉体。确定了最佳灼烧温度为800℃,最佳灼烧时间为2h,Eu的合适掺杂浓度0.1m01%~0.2m01%。该磷光体粉末较细,无需研磨,光谱特性良好。为后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四章在前面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溶剂热法合成CaWO4:Eu纳米粒子的性质。探讨了一系列工艺条件对发光性能的影响,重点在于对粒径的研究。实验中用聚乙二醇2000(PEG-2000)作为有机添加剂。产品颗粒为达到纳米级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约为250nm)、粒度均匀;可通过改变有机物的添加剂量来控制粒子大小;发光强度随粒径的减小呈上升趋势;磷光粉的发光性能良好,性质稳定,在水中的稳定性好。 第五章探讨了水热法合成CaWO4:Ln(Ln=Er,Nd)近红外发光材料。分别讨论了灼烧温度、稀土离子掺杂浓度等因素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发光强度都随灼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工作做了一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