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制定很多法律法规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例如两免一补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然而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只有发展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才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势必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农村基础教育创造了机遇,改善了原来的农村教育设施资源,让农村学校的学生接受到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推动了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形成了城乡对话、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挑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农村学生数量急剧下降,大面积的撤点并校计划在农村学校之间开始实施,其结果是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被迫关闭,学生只能到更远的地方就读,因而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并且部分寄宿学生的寄宿条件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好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利用城市的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出发,利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深刻的剖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偏低、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借鉴美国、日本和韩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等对策建议。本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新型城镇化与基础教育的理论分析。介绍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和基础教育的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依据的三个理论基础,分别是公共产品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并指出了它们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三章从财政经费、学校班级、教师队伍以及随迁留守儿童四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农村中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偏低,教育经费支出不稳定,并且城市与农村中小学财政教育经费之间每年的差距波动较大。其次,农村中学数量过多,农村中小学绿化用地面积与运动场地面积均高于城市,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学校土地利用率较低。再次,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或本科文凭的教师所占比重与城区的水平差距较大。最后,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令人堪忧。一方面,随迁子女在迁入地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想要进入公立学校的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指导,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在教育质量和公平方面带来的机遇,在学校和学生方面带的挑战。第四章为美国、日本和韩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分别介绍了美国的学校布局调整、日本的教师轮岗制度、韩国的教育平均化政策等内容。对比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一些启示:慎重思量学校布局调整,增加农村任教的吸引力,发展有特色的农村教育。第五章提出了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教育经费方面包括提高农村教育经费在财政教育经费中的比重,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教育经费,扩大公用经费的额度;优化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省级政府负担教师工资。第二,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具体措施包括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慎重实施撤并学校政策以及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第三,从农村教师管理制度、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计划三个方面入手,合理配置农村的教师资源。第四,针对随迁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确保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连续性,保证随迁子女在迁入地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可以参加迁入地的中考和高考;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住宿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留守儿童在农村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