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营化改革”风潮在西方各国兴起,自此民营化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中也成为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其中,银行的民营化改革在很多国家都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民营银行的讨论也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尤其是进入2006年,根据加入WTO的进程表,中国将要向全世界开放其金融市场,这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尤其对银行民营化改革来说,更是一次契机。面对这种国内外经济环境,本文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证明了中国进行银行民营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我国应该通过发展民营银行来进一步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通过提高金融业的效率来促进整个经济的融资效率,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从基础理论层面对民营化和民营银行的涵义进行了介绍,并对民营银行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概念的界定方面,作者主要分析了民营化的起源、民营银行的涵义和特征;经济合理性的理论论证方面,则主要运用了下列这四个基础经济理论:(1)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和信任成本理论;(2)银行市场结构理论;(3)制度均衡与制度不均衡理论;(4)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发展理论。第二部分,文章主要介绍并分析了台湾、墨西哥和中东欧三国进行银行民营化改革的经典案例,选取这三个案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改革之前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以及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都与中国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指导我国进行银行民营化改革的经验。然后,本文在第三部分内容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国内银行民营化改革的现状。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回顾了中国国内民营银行理论上的发展以及实践中的探索,继而通过实证考查对中国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上述对国外经典案例的经验教训以及国内发展现状的分析,作者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大胆地提出了中国银行民营化改革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为前提,以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为基础,把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中小银行的民营化改造作为改革的重点,并谨慎地探索并建立民营银行试点,从而最终引入新建金融机构。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中国银行民营化改革相关环境的营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