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界面上金属卟啉分子的多步电子转移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转移(ElectronTransfer)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生物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如血红蛋白的载氧过程,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线粒体中的呼吸作用等都和电子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并且多数生命过程都是在生物膜上发生的。因此,研究生物膜上的电子转移对于认识、理解、掌握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揭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液/液界面(Liquid/Liquidinterface,L/Linterface)被认为是最简单的模拟生物膜模型。本文主要以生物体中一类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生物分子—金属卟啉分子为研究对象,应用薄层循环伏安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其在模拟生物膜上的电子转移过程和直接电化学行为。该法因具有简单、易操作等优点,成为研究液/液界面电子转移过程的有力手段,因此该方法对于测定液/液界面电子转移速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揭示生命体系的电子转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回顾了液/液界面电化学的发展历史,描述了液液界面基本构型及界面应用前景。概述了液液界面上的电荷转移研究,包括电子转移和离子转移研究。详述了两种主要研究方法:SECM和薄层循环伏安法(TLCV)的实验装置、工作原理、定量分析理论及应用。总结了液液界面的最近进展研究。  2.过渡系中的金属元素具有最外层不饱和价电子层,应用电化学方法—薄层循环伏安法(TLCV)研究互过渡系中金属卟啉分子的氧化还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首次研究了过渡系金属元素卟啉复合物与水相Fe(CN)64-的电子转移过程。金属卟啉复合物作为一个良好的电子接受体可以从电子供体Fe(CN)64-中得到电子,这个过程方便模拟了自然界中了一步及多步电子转移过程。结果证明,电子转移过程很大程度上受与卟啉环络合的金属离子的影响,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遵循Bulter–Volmer动力学理论。这个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细胞内的分子反应机理提供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探索自然界中的生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3.金属卟啉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其在生物体内细胞膜上的电子转移反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探索人类细胞中新陈代谢过程,在本章中,应用薄层循环伏安法在液液界面上通过Ru(NH3)62+与CoTPP之间的多步电子转移过程,研究了维生素B12在自然界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生理机能。其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分别为0.046cm·s-1·M-1,0.165cm·s-1·M-1和0.268cm·s-1·M-1。实验证明,通过调整有机相中支持电解质的浓度,钴卟啉在界面上发生了三步电子转移反应。分钴卟啉别从零价变到正一价、正二价,最后被氧化为正三价。这个研究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细胞内的双分子反应有重大的意义,并且为进一步探索生物界的电子转移过程的本质提供了重要意义。  4.血蓝素是一种重要的卟啉化合物。本章应用薄层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血蓝素中电活性物质—铜卟啉在界面上的电子转移反应。结果显示,铜卟啉在界面上发生了两步电子转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CuTPP在0.1V-1.2电压范围内出现两对可逆循环伏安响应特征峰,说明铜卟啉在液液界面上发生了两步电子转移反应,分别对应的是CuTPP2+/CuTPP+和CuTPP+/CuTPP,本实验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血蓝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其在模拟生物膜上电荷转移过程;对其在生体内的作用机制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血蓝素在体内的化学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出版社: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定价:$46.00本书是北京晚报“新闻观点”版的精选集,分九个篇章围绕民生热点,通过事件中核心当事人原生态语言的呈现,反映新闻人对社会进
生物传感器是生物学、医学、电化学、光学及电子技术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学科,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设计制造简单、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工农业生产、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设计了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制备了功能化碳纳米复合材料的修饰电极,结合电化学方法,考察了纳米复合材料及生物分子载体
采用亲水单体与疏水单体直接共聚的方法可以在没有添加任何稳定剂的条件下一步合成两亲性核-壳结构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并且两亲性核-壳结构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在作为贵金属纳米粒
本文运用量子化学第一原理以及从头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自由基阳离子二聚体复合物(1)(XPH2:SHY)+(X,Y=H,F,Cl,Br),(2)(XFClP:NH3)+(X=H,Br,OH,CH3)和(HFClP:BH3)+(B=N,P,As),(3)(XFClP:OH2)+(X=H,Br,OH,CH3)和(HFClP:AH2)+(A=O,S,Se)体系中的半键和磷键、硫键等弱相互作用构型。从理论上
王法,90后新生代主播,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担任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冰雪上的放飞》导演及演员。2010年起至今就职于哈尔滨电视
2001年,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党委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坚持把加强局矿两级班子成员的理论学习作为紧迫任务来抓,通过精心组织,严格考核,使班子成员增强了理论学习的自觉性,解放了思想,转变
浸润性是固体表面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行为受到固体表面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的严格调控。超亲/超疏水表面由于浸润性极端差异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
随着全球性能源短缺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关注日益增加,即希望其不仅能用于移动便携电子设备,而且也能大规模地应用于电动汽车及储能等领域。目前限制锂离子电池应用的
卟啉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且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反应,例如氧的运输、催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卟啉是一类大分子杂环化合物,是由四个吡咯类亚基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基桥(=CH-)互联而形成的。其母体化合物为卟吩(C20H14N4),当卟吩上面的氢原子被别的取代基取代后就称之为卟啉。卟啉环是一个高度共轭的体系,因此卟啉一般都显深色。在自然界中,许多卟啉都是以与金属离子配合的形式存在的,例如血红素是含铁
一氧化碳(CO)是典型的有毒化合物,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是其重要污染来源。CO催化氧化是催化研究中常用的模型反应,同时也是CO监测和消除最直接简单、最廉价有效的手段,成为当前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分析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CO催化氧化,特别是低温催化氧化法,在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用于激光器中CO2气体纯化、CO探测器、CO防毒面具、烟草焦油降害、汽车尾气吸收净化、燃料电池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