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合成小麦是由粗山羊草与四倍体小麦经人工杂交创制而成,作为栽培种和野生种的中间体,可以直接与栽培种小麦杂交,从而使后者获得有益的野生基因资源,达到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改良的目的。对栽培小麦和人工合成小麦杂交后代的旗叶、株高及穗部的多个性状进行QTL分析,有助于利用野生优异基因资源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研究以栽培种小麦西农389,人工合成小麦KU39和KU98,以及‘西农389×KU39’和‘西农389×KU98’杂交组合构建的2个F7 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分别包含136个和152个家系,命名为S群体和J群体。以F7家系为作图群体,小麦55K SNP芯片为分型手段,构建两张高密度遗传图谱,进行偏分离区域分析。通过连续两年的表型调查统计,对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株高和穗长等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两张覆盖21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S群体遗传图谱由3820个遗传标记构成,共包含34个连锁群,全基因组长度为9785.08c M,平均标记密度为2.56c M。A、B、D基因组标记数分别为1278、1321、1221个。J群体遗传图谱由包含4711个SNP标记的32个连锁群构成,遗传图谱全长10408.43c M,平均标记密度为2.21c M。A、B、D基因组标记数分别为1468、1463和1780个。2.S群体的遗传图谱中,共有1101个标记发生了偏分离,占总标记的28.82%,其中偏向母本西农389的标记数为686个,偏向父本KU39的标记数为415个。该群体的遗传图谱存在55个偏分离区域,总长为1050.90c M,占遗传图谱总长的10.83%,分布于除1B、2A、5B、6B之外的17条染色体上。J群体的遗传图谱中,共有1399个遗传标记发生偏分离,占总标记的29.70%,其中偏向父本和母本的标记数分别为374个、1025个。J群体的遗传图谱存在60个偏分离区域,总长为1168.024c M,为遗传图谱总长的11.48%,分布于除1B、5B、7A和7B之外的17条染色体上。3.两个RIL群体两年间在21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78个QTL,其中S群体检测到70个,J群体检测到108个。与旗叶长、宽、面积及叶鞘长相关的QTL分别为18、21、12和17个,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相关的QTL分别为16、15和19个,与穗长、穗宽、颖壳硬度相关的QTL分别为15、21和24个。4.两个RIL群体中,两年间均可被检测到的QTL为15个,分别是与旗叶宽相关的q FLW-J-5A.1,与株高相关的q PH-S-6A.1,与穗下节长相关的q TFIL-S-2D.1、q TFILJ-1D.1,与穗颈长相关的q NLS-J-2D.1、q NLS-J-7A.1,与穗长相关的q SL-J-2D.1、q SL-J-5A.1,与穗宽相关的q SW-S5A.1、q SW-S-6B.1、q SW-J-5A.1,以及与颖壳硬度相关的q CH-S-2D.1、q CH-S-5A.1、q CH-J-2A.1、q CH-J-5A.1。其中S群体中两年均检测到的主效QTL有q TFIL-S-2D.1,贡献率分别是28.85%和13.37;q SW-S-5A.1,贡献率为13.69%和18.08%;q CH-S-2D.2贡献率为11.60%和10.27%;q CH-S-5A.1贡献率为32.86%和16.50%。J群体两年均检测到的主效QTL为q SL-J-5A.1,贡献率为13.19%和20.16%;q SW-J-5A.1,贡献率为11.12%和19.25%;q CH-J-5A.1,贡献率为22.95%和26.95%。5.在S和J群体与旗叶宽相关的q FLW-S-6D.1与q FLW-J-6D.1,含有共同标记AX-109158832,与穗宽相关的q SW-S-5A.1、q SW-J-5A.1和颖壳硬度相关的q CH-S-5A.1、q CH-J-5A.1含有共同标记AX-10879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