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对KOA患者功能活动及登梯步态的影响,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电针对KOA的可能生物力学作用机制,为电针对KOA患者的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门诊及福建中医药大学屏山校区周边社区招募36名符合课题要求的受试者,等待2周后随机分为电针组、非经非穴浅刺组,分别接受为期3周共计11次针刺治疗。于等待前、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结局指标的评测。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功能活动评估(WOMAC评分)方面,等待前、治疗前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及非经非穴浅刺组受试者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在上下梯步态距离-时间参数方面,治疗前下梯支撑相、首次双支撑相均较等待前缩短(P<0.05)。电针组受试者治疗后上下梯步速、步频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摆动相、支撑相、步行周期、步长时间、首次双支撑相均明显减小(P<0.05),步宽、步长、跨步长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非经非穴浅刺组受试者治疗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上下梯步态各距离-时间参数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在上下梯步态动力学参数方面,治疗前下梯踝跖屈肌力矩较等待前增加(P<0.05)。电针组受试者治疗后上梯时,第二膝内收峰外力矩(second peak external knee adduction moment,PEKAM2)较治疗前增加(P<0.05);下梯时踝跖屈力矩较治疗前增加(P<0.05)。非经非穴浅刺组受试者治疗后下梯时第一膝内收峰外力矩(first peak external knee adduction moment,PEKAM1)、PEKAM2 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上下梯步态各动力学参数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等待过程产生对针灸的心理预期效应可能存在,主要反映在下梯步态的变化。2.电针治疗可能可以改善KOA患者的功能活动。3.电针治疗可能改善KOA患者的登梯步行效率。4.电针治疗对KOA患者登梯时踝关节矢状面及膝关节冠状面上的关节负荷可能有一定影响,在上梯和下梯过程中影响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