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曲病是由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水稻穗部真菌病害。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杂交水稻的大量推广、不合理的肥水管理,导致稻曲病由次要病害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引起了植保界和水稻育种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同一寄主材料上的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为抗稻曲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优质抗稻曲病恢复系雅恢2115的系列组合进行抗性鉴定,以期获得抗稻曲病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为利用品种抗性控制稻曲病危害奠定基础。对四川雅安草坝病圃高感稻曲病品种蒲江6号上分离的54个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落颜色可分为白色、黄绿色、黄色、墨绿色4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3.0%、27.8%、48.1%、11.1%。产孢量大的菌株2个,占供试菌株的3.7%,产孢量中等的菌株10个,占供试菌株的18.5%,产孢量少的菌株38个,占供试菌株的70.4%,不产孢的菌株4个,占供试菌株的7.4%。生长速率最小的菌株是85-2-22,为1.78±005mm/d,生长最快的菌株是97-3-6,为3.02±0.18mm/d。通过对稻曲病菌进行MLST分型,选用具有丰富SNP位点,且易于扩增单孢菌株的2个naker,对54个稻曲病菌株进行扩增。只有marker1扩增出了条带。通过测序,再采用MEGA5.1软件分析,依据邻接法(NJ)建立分子树。将54个供试菌株分为5个遗传类群:Ⅰ类有24个菌株,占群体总数的44.4%;Ⅱ类有1个菌株,占群体总数的1.9%;Ⅲ类有13个菌株,占群体总数的24.1%;Ⅳ类有6个菌株,占群体总数的11.1%;V类有10个菌株,占群体总数的18.5%。类群Ⅰ为优势类群。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穗、同一稻曲球上的稻曲病菌存在着遗传差异,但大多数菌株间遗传背景相近。各个遗传类群均涵盖了供试菌株的各个生物学特性(产孢量、菌落颜色、菌落生长速率)。表明菌株的基因类群与其生物学特性之间无必然的相关性。在雅安草坝病圃分5个播期对雅恢2115及其25个杂交稻组合的稻曲病抗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雅恢2115系列组合在第1播期表现抗或高抗的组合达到72.0%,中抗组合为28.0%,第2播期表现抗或高抗的组合达到了96.0%,中抗组合为4.0%。第3播期表现高抗的组合达到80.0%,说明雅恢2115系列组合对稻曲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随着播期的推迟,组合对稻曲病的抵抗能力出现下降趋势,第4播期中表现为中感的组合达到32.0%,感病及高感组合也分别达到16.0%,第5播期中则无表现为抗病及高抗组合,仅1个组合表现为中抗,表现为中感的组合达到64.0%,表现为感病的组合达到32.0%。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适时播种,雅恢2115组合并不会受到稻曲病的严重危害。结合始穗期前3-5d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后期的阴雨天气是造成雅恢2115系列组合的稻曲病病情指数随播期延迟而加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