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杂交灿稻亲本DNA甲基化多态性与遗传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hb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孟德尔时代起,DNA序列差异所形成的遗传变异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育种。非DNA序列变异,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亦可改变生物性状,包括重要农艺性状如株高、花期、抗性、产量等,并可稳定遗传。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存在于许多高等动植物中,在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基因组印记以及系统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已有研究多关注于品种遗传改良,亲本间DNA甲基化多态性、遗传稳定性与生物学功能等基本科学问题还不明确。在本实验中,选取62份水稻样品,包括恢复系和保持系亲本20份(分两个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颖花开放的调控方法,并进一步验证颖花开放的机理,以水稻和薏苡为材料,研究了茉莉酸生物合成抑制剂、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和淀粉酶抑制剂等物质对颖花开放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1.早8:00即将开颖的水稻和薏苡离体穗,在经过茉莉酸生物合成抑制剂SA(1-10mmol/L)、SHAM(1-10mmol/L)、DIECA(0.5-5mmol/L)和布洛芬(0.1-1mmol/L)浸穗后,开颖作用受到明显的
学位
于2009年和2010年,以淦鑫688为材料探讨了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稻草还田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与稻草不还田相比,稻草全量还田下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增加,每穗粒数下降,晚稻产量提高;成穗率、生物产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后期根系和叶片衰老慢;稻米外观、蒸煮和食味品质得到改善。2、稻草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1)施氮量
学位
烟区生态环境是烤烟质量形成的先决条件。本文选用昆明市嵩明烟区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大田实验与大规模调查取样相结合,运用烟叶化学成分分析,烟叶感官评吸和数学统计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烟区土壤状况、气候条件、以及在这些生态条件下的品种布局对烤烟烟叶化学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昆明烟区四种特征性植烟土壤对烤烟烟叶化学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影响。通过连续两年的定点实验与产区大规模取样相结合的方
学位
以当地自留白牛膝种子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道地产区天全县两路乡研究了1-3年生川牛膝的生长动态、种植密度(亩窝数和窝留苗数)对川牛膝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和多糖、杯苋甾酮含量等质量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川牛膝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在一年中,川牛膝在每年的4、5月萌芽生长,8、9月生长最快,10月后叶片开始枯黄脱落,11月后倒苗。随着年份的增长,株高、叶面积、根数、根长和根粗
学位
被子植物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植物类群,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能够进行有性生殖。而正是因为花的出现才保证被子植物能够有效地进行有性生殖,这也是为什么被子植物被称为显花植物的原因。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花为被子植物提供了更多地生殖机会。而花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别是花型对称性的发育是影响花多样性的因素之一,因此,对花器官形态建成调控机制的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进化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模式植物金鱼草花对称性
学位
小麦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世界40%的人口,然而,由于白粉病日趋加重,严重威胁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转录因子作为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节蛋白,通过与基因上游启动子特异序列的相互作用,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一些植物转录因子对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研究转录因子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的表达模式对于深入认识小麦白粉病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而利用转录因子开展小麦抗病分子育种均具有重要
学位
以分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杂交水稻品种D优527和Ⅱ优498为材料,采用目前四川水稻生产上的4种主要栽培方式,研究了分蘖力不同的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分蘖成穗规律及其不同蘖次对产量的贡献率。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分蘖能力较强的D优527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籽粒产量最高达9328.74kg/hm2,但与分蘖能力较弱的Ⅱ优498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获得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因
学位
玉米胚乳是营养物质积累和贮藏的场所,占籽粒重量的80%以上,前人对于胚乳发育的研究多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及cDNA水平上进行分析;在胚乳发育过程中关键酶活性与淀粉产量及品质的变化关系,蛋白表达及物质合成规律等方面已取得不错进展。但是,玉米胚乳发育是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涉及众多基因的时空表达和多个代谢途径的启动,目前对于胚乳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microRNA是对基因进行精细
学位
从质体前体合成具有活性的叶绿体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受到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双重调控的代谢过程之。但是,细胞质基因的调控能力是有限的,叶绿体的形成绝大部分受到核基因的调控,其中95%的蛋白质是核基因编码的。所以,在植物细胞叶绿体的生物合成过程中,通过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精确的双重协调是必需的。叶色突变对研究叶绿素的合成和叶绿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EMS处理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
学位
利用基因克隆方法,首次从大麦中扩增出并获得HνPrp1基因序列,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及表达谱芯片技术,对大麦、拟南芥和水稻中的Prpl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该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了推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大麦HvPrpl基因,片段大小为3909bp,编码一个由85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将其基因序列与水稻和拟南芥的Prp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87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