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监督被称为继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舆论监督早有论述。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新闻学说中的重要内容,是分析和批评各种机会主义派别的种种倒行逆施、各种言行及思想的有力武器。舆论监督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精神遗产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无产阶级舆论监督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党报的创建活动迅速发展起来,“自由报刊”的说法已经被“党报”所代替,标志着他们以科学世界观阐明自己的舆论监督观,无产阶级舆论监督思想已经形成。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开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舆论监督观,尤其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第一次成为了统治阶级,此时的舆论监督性质和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了富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指导性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三项原则,也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思想的基本思想。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执政之初坚持了列宁的舆论监督思想和做法,同时也对党内自我批评和报刊批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丰富的舆论监督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探索舆论监督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在我国首先对社会主义舆论监督进行了系统地、科学地阐述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理论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邓小平舆论监督思想是对毛泽东舆论监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将舆论监督机制列为建立社会主义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舆论监督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最终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舆论监督思想。江泽民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舆论监督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对舆论监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为建立科学的舆论监督体系,为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胡锦涛的舆论监督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的体现。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继承了舆论监督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党性原则和舆论监督要不断制度化等思想,同时不断开拓,与时俱进,也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有关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从而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舆论监督一直以来就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热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舆论监督自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以来,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相继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指导性意见。舆论监督是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权力机制的建设和平衡,反腐倡廉有着重要的意义;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支点,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舆论监督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但是在我国还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舆论监督法制化是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进行梳理,探析其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从中得出重要启示并反思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对研究当代中国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实践,提高舆论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