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初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治69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分期、B组症状、淋巴细胞绝对值(ALC)、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乳酸脱氢酶(LDH)、IPI评分、巨大肿块、ECOG评分、结外累及数目。其中有35人接受CHOP方案治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长春新碱、阿霉素),34人接受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参照大量国外文献,ALC、AMC及LMR的界值分别取为1.0×109/L、0.3×109/L及2.6。将χ2检验与DLBCL预后有关的因素ALC、LMR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所有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1.ALC<1.0×109/L更倾向于发生在分期较高(P=0.003)、有B组症状(P=0.001)、IPI评分较高(P<0.001)、LDH异常(P<0.001)及ECOG评分较高(0.001)的患者。LMR<2.6与ALC有趋势相同,同样倾向于发生在分期较高(P<0.001)、有B组症状(P=0.005)、IPI评分较高(P<0.001)、LDH更高(P<0.001)及ECOG评分较高(P=0.006)的患者。2.对比CHOP或RCHOP方案治疗患者的OS及PFS,发现RCHOP治疗组的患者无论OS或PFS均较CHOP治疗组患者时间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中位41.5个月随访,K-M分析显示,低ALC及LMR与较短OS及PFS均有关(P<0.001)。CHOP治疗的患者低ALC提示较差预后(OS:P=0.002;PFS:P=0.005),低LMR也提示不良的预后(OS:P=0.011;PFS:P=0.027)。在RCHOP治疗组得到相同的结果(ALC:OS:P=0.001;PFS:P=0.001/LMR:OS:P=0.001;PFS:P=0.002)。4.多因素分析发现仅ALC<1.0×109/L对DLBCL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ALC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初诊时ALC可作为DLBCL患者评估预后指标,低ALC是DLBCL患者危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