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南溪至丰都江段大型底栖动物漂流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内陆河流的水生态系统,系统内部与系统内、外部之间均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整个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纵向成带现象,从上游到河口,水温、水质和水文条件均会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影响着生物群落的结构。漂流行为是大型底栖动物适应河流水文过程的重要生物行为,也是研究河流底栖动物时空分布过程的重要依据,研究底栖动物的漂流规律对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纵向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长江上游南溪-丰都段为代表河段,并设置南溪、朱沱、江津、重庆南滨路、涪陵、丰都6个采样点,基于21天的漂流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统计和鉴定了漂流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物种组成,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漂流行为与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主要漂流物种的漂流能力研究,使用MIKE软件对主要漂流物种的漂流行为进行了模拟,以确定底栖动物漂流时的起动、夹带和沉降现象,为研究河流纵向营养通量、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材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在长江上游南溪至丰都段设置的6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漂流调查,对长江上游南溪至丰都段的大型底栖动物漂流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共鉴定出了21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3门4纲9目21科,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漂流类群的主要优势种为钩虾属(P=0.89),除南溪外,自然江段(南溪、朱沱、江津、重庆南滨路)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大于库区江段(涪陵、丰都),各采样点的丰富度指数无明显规律。(2)探讨了不同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漂流密度与流速、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江段的大型底栖动物漂流密度与水体流速和流量均大致呈负相关(幂函数相关),库区江段的大型底栖动物漂流密度与水体流速和流量均无显著相关性。通过分析大型底栖动物漂流密度与流量变化量的关系发现,漂流密度峰值常出现在流量大幅增加或连续降低的时候。(3)讨论了不同物种漂流数量与流速、流量的关系,发现钩虾属的漂流数量峰值出现在流量大幅上涨或流量持续降低之后,钩虾漂流数量与植物碎屑湿重大致呈正相关,双翅目、蜉蝣目的漂流数量峰值出现在退水期,毛翅目的漂流数量峰值出现在涨水期。(4)基于研究江段漂流物种中钩虾属和双翅目的优势,选择淡水钩虾和摇蚊幼虫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试验探究淡水钩虾和摇蚊幼虫的漂流行为,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体长与下沉速度呈正比例相关,其中淡水钩虾的游泳速度与体长、摇蚊幼虫的最大临界起动速度均与体长成正比例相关,抗水流冲刷的能力较弱。(5)基于泥沙运输理论、本次野外和室内的大型底栖动物漂流研究结果,利用MIKE构建的泥沙运输模型,通过模拟得到三种典型时期底栖动物被动漂流时夹带、稀释和沉降的结果,底栖动物随泥沙漂流沉降的地点与鱼群分布位置高度重合,符合漂食性鱼类的食性与运动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山区河流航运需求量日益增加,对船闸的通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船闸改扩建工作相继展开。山区河流平面形态往往蜿蜒曲折,宽窄相间,呈藕节状,其河道展宽段往往是航运枢纽的理想坝址。然而展宽后水流流速缓慢,泥沙落淤,加之山区河流“河性喜曲”的特点,河势及岸线弯曲,易形成规模大、演变机理复杂的洲滩。对于船闸改扩建工程而言,其闸位布置受周围既有建筑物限制,往往只能在既有闸位上进行改扩建,加大了船闸布置难度。
学位
朝天门至丰都江段是沟通长江上游和中下游的重要连接段,天然航道通行能力的不足与航运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通过航道整治措施改善航道通行能力已成为必然趋势。但该江段涉及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航道整治措施在增强航道通过能力的同时改变了局部生态环境水力学要素,导致鱼类游泳能力与栖息地环境不匹配,进而对鱼类游泳行为产生限制,最终使得鱼类种群数量减少。为降低航道整治工程对鱼类资源产生的影响,保护和重建
学位
平推式滑坡是一种较难发觉和预防的滑坡,具有隐蔽性、突然性。目前国内外对于平推式滑坡的防治主要还停留在滑动后的治理阶段,其原因在于对平推式滑坡的判定还比较模糊。为探究平推式滑坡的启动机制及运动规律,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本文通过对平推式滑坡的成因分析,得出了降雨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作用机理为流入岩质裂缝形成基底浮托力减小抗滑力;通过地表径流汇流入后缘裂缝形成裂隙水压力增大下滑力;流入坡体上各个裂缝中增
学位
对于国内外大跨径钢桥,其钢桥面系往往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它轻质高强的特点以及优良的受力性能使其在工程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轮载作用位置的改变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各易损区域的应力场情况影响显著,特别是轮迹线范围下的横隔板开孔区域母材以及U肋-横隔板连接区域易发生疲劳开裂,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其疲劳裂纹占比超过1/3。本文首先在疲劳试验中观测到了横隔板开孔区域母材的疲劳裂纹,
学位
基于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考虑酸性环境腐蚀与干湿循环共同作用对单裂隙灰岩的影响,进行了酸性干湿循环试验、单轴抗压力学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对单裂隙灰岩在酸性干湿下表面侵蚀的变化、岩石矿物成分的变化;单裂隙灰岩的力学特性;单裂隙灰岩的破坏机制、及其损伤演化方程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制备规格为φ=50mm,h=100mm,裂隙长度为20mm的标准圆柱体单裂隙灰岩试件,设置两种酸性干湿循环
学位
为深入贯彻长江大保护,恢复鱼类资源,最重要的就是从源头上提高鱼卵产量及其孵化率。漂流性鱼卵在河流的运输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高流速的撞击,或是低流速的滞留和埋藏,造成鱼卵败育。由此,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开展了室内水槽试验和野外现场实验,一是为了研究漂流性鱼卵在低流速下不同河床上的悬浮流速值,采用光滑玻璃、卵石和密实的水草三种床面,以二元悬浮筛选准则进行定量判断,从垂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别做分析,进而得到
学位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氐羌建筑作为西南高海拔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在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逐渐成为地区性建筑的主流情况下,地区建筑设计者们面临着如何适当描述传统民族建筑与现代民族建筑的特征,如何建立这两种建筑的传承关系,如何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完善聚落功能等诸多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西南高海拔地区氐羌建筑的传承问题
学位
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高速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畜禽排泄物中类固醇雌激素污染环境的问题。生物降解法可有效去除雌激素,其环境友好且经济可行。但沼灌区基质复杂,游离的功能菌株需要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调节。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利用载体将游离菌株定位于限定的空间,改善游离菌株的环境适应性,同时能够显著提升修复效率。因此,本研究开展了对生丝微菌的固定化处理以降低雌激素污染的风险。本研究以17β-雌二醇(17β-E
学位
随着污泥产量的逐年增长,如何高效经济的处理污泥愈加被人们重视。污泥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具有回收利用价值。为了解决污泥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污泥处理的同时,绿色经济地得到更具价值的资源化产品,进行污泥的产酸资源化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通过使用阳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与绿色廉价的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正己基葡糖苷(APG06)联用,研究了联合预处理下的水解酸化效果
学位
重庆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因土地高度开发无法进行源头式减排时,通常在排水管末端区域设置末端式雨洪控制设施(SCM)进行兜底,实现径流量控制和污染物削减目标。但由于重庆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水岸区域地形坡度大,且排水口与水岸落差大,导致排水管出水流速高,易对SCM造成强烈的水力冲刷而影响设施的正常运行。为此,论文在重庆主城排水口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高落差地形采用“跌坎”进行消能,利用物理模型和FLU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