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隐性知识研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于知识的研究,尤其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主要以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其一,研究者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关系探讨分歧有四种:无接口说、强接口说、弱接口说,以及SECI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四种互动接口说。其二,研究者对显性知识与外语水平、隐性知识和外语水平之间关系调查显示,隐性知识更加有利于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其三,研究者对显性知识的研究量远远超过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同时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多集中对隐性知识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隐性知识教学启示等定性研究方面,目前尚无从教学法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着力从教学法角度入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究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涉及语法翻译教学法和多模态教学法两种,通过对西安某外国语大学二年级6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实施为期一学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实验教学,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语法翻译法和多模态教学法均能有效促进学习者隐性知识的获得;(2)相较于语法翻译法,多模态教学法更有利于学习者习得隐性知识;(3)隐性知识和学习者英语水平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构建了文章的整体框架,以便梳理文章脉络。第二部分主要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其中包括隐性知识概念、隐性知识分类、隐性知识特点、隐性知识测量、外语教学中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关系探讨、隐性知识与英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多模态教学法)关系阐述,以及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本实验能够实施和推进的两大理论,即:奥苏贝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第四部分系统说明了整个实验研究的研究问题、被试、研究工具、具体实验过程与步骤、研究方法、实验教学设计,以及传统教学设计等。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实验过程中所回收的测试卷经过数据统计后所做出的客观评析与讨论,同时给予了相关精读教学建议。第六部分在结果与讨论基础上,做出全文总结与归纳,同时指出本研究中的不足与缺憾。希望本研究能为后续相关研究者给予研究灵感与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以单词为意义单位的观点受到了批判,为了弥补过度关注单词的教学的不足,新弗斯学派提出以短语为意义单位。Sinclair(1996,2004)认为短语是意义的主要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发生在两手掌浅表的鳞屑性疾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学习。1994-01—2006-12我们采用自拟掌风平胶囊内服配合护掌膏外用治疗剥脱性角质松解症200
摘要:本文就策划开展的“‘关爱儿童,文明交通,平安出行’徐州市交通安全法治文化宣传普及进校园公益活动”,以调研方式,通过背景意义的理论阐述、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步骤的具体介绍、活动成果的详细展示以及深入的总结思考,对该公益活动项目做出了全面的,具有可借鉴、可参照、可复制的报告。  关键词:交通安全法治文化;宣传普及;进校园;公益活动;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著者提出导致复印件密度异常、不得不经常调整或将就使用的重要原因是未正确设置色粉密度传感器参数.然后介绍近百种复印机色粉密度传感器的调整方法.
摘要:汉语及汉语方言里表示趋向意义的“去”语义丰富,语法功能众多,常由趋向意义引申出其他语义,并且语义出现虚化的现象,语法功能也逐渐虚化。信丰客家话“去”首先是趋向动词,其基本语义是“去往”,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趋向补语、介词和助词等语法功能。文章结合汉语及其他方言“去”的演变,探讨信丰客家话“去”的演变情况。文章认为信丰客家话“去”的语法化路径可能有两条:趋向动词>趋向补语>与事介词;趋向动词
摘要: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即从以往单纯的居住功能要求上升到多元化的情感需求,因此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情感的表达,从而更好的满足住户的多元情感体验。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对室内装饰设计中的情感表达做出分析。  关键词:室内装饰设计;情感表达;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摘要:随着考试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不能仅停留在教材分析上,要在学习文本作品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通过教材的例子,学习并掌握阅读鉴赏各类文章之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教好教材、学好语文,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品析好文本呢?文章将围绕五点展开探讨:从结构入手,把握整体构架,探究文本意蕴,结合教学目标细读文本,多文本的阅读——目标导向,挖掘语文教材背后的文化意蕴,为解析文本找到较为有效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