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至2014年短短的八年时间内,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由紧缩到宽松再到稳健的反复过程。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而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其融资活动必然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李克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国家货币政策方面提出了要有针对性实施“喷灌”“滴灌”,即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的同时增强对特定对象的扶持力度。众所周知,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问题,国家的货币政策应对其有所倾向,因此国家货币政策通过何种途径以及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行为是值得研究的。本文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债务积压理论以及融资优序理论,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货币政策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我国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面临着更严重的融资约束。具体表现为:当货币政策紧缩时,货币供给总量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因无法获得外部资金将面临着较严重的融资约束,相对于国有企业,银行与民营企业的交易中要承担较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会更多的减少民营企业的信贷总量,即民营企业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2)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相对于国有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更高。具体表现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银行的信贷规模,银行会降低民营企业的预期代理成本,从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量。(3)区域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具体表现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和产品,这样有利于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制定货币政策以及区域金融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