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开创了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先河。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成功,引起全球的效仿和普及。我国自从1993年正式引入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小额信贷便开始了正式探索之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农村扶贫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农村金融的有力补充。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小额信贷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机构,由最初的300多家到现在的50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目前这些机构是不是依然具有效率,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小额信贷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宏观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国内外的文献综述进行系统的归纳概括。第二部分对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定义、特点、分类进行了详尽论述,并就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于小额信贷发展的各种理论基础做了相应的说明。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整的效率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指标,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各机构的效率进行完整的分析,并对结果做相应的解释说明。第四部分运用Tobit回归分析模型来寻找制约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效率发展的原因,并就其原因做综合阐述。第五部分是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束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效率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综合效率处于中低水平,并且导致各个机构效率低下的原因各不相同;综合动态效率进行分析,各小额信贷机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处于分化状态,大部分机构效率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率都比较低。制约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较慢,其次是规模管理。在对影响其效率高低的因素进行Tobit回归发现,一个地区经济越不发达,这些机构的作用会越明显,同时目前大部分这类机构处于向下发展阶段。因此,就目前这类机构的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大政府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第二,优化运营方式,改善管理技术:第三,积极寻求转型,探索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