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基因及环境因素参与的多步骤过程。在中国,约有90%的肝癌患者合并有HBV感染的背景。肝癌的发生与炎症、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HBV感染后,病毒长期复制活动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刺激血管的再生、损伤DNA、刺激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等导致肿瘤发生,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影响个体遗传易感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白细胞介素-2(IL-2)SN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SNP对HBV相关性HCC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的研究观点不一。本研究选取IL-2基因rs2069763位点及IL-10基因rs1800872位点,探究这2个位点与HBV相关性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两基因位点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本研究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选取HBV相关性HCC的患者263例(男性216例)作为病例组,健康者350例(男性284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血液标本,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及飞行时间质谱方法(MALDI-TOF MS)检测IL-2rs2069763、IL-10 rs1800872的基因型。同时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用Pearson 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基因型、基因位点及临床资料等进行分析。用广义多因子降维软件(GMDR)测IL-2基因SNP rs2069763位点和IL-10基因SNP rs1800872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HBV相关性HCC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2基因rs2060763位点、IL-10基因rs180087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s2069763G等位基因和rs1800872G等位基因可以明显增加HBV相关性 HCC 的发病风险(分别为:OR,1.541,95%CI,1.053 to 2.256,P=0.026,OR,1.402,95%CI,1.011 to 1.943,P=0.043)。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年龄、性别、饮酒及吸烟后,logistics回归显示这种差异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OR,1.605,95%CI,1.090 to 2.364,P=0.005;OR,1.465,0.579,95%CI,1.052 to 2.041,P=0.006)。在HBV相关性HCC组中,与非携带者相比,IL-2基因rs2069763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更高的AST水平(P = 0.001)和更高的ALP水平(P<0.001);IL-10基因中rs1800872的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ALT(P = 0.020)、AST(P = 0.011)和ALP(P = 0.024)的水平更高.GMDR软件测交互性作用分析显示IL-2基因rs2069763和IL-10基因rs1800872两个位点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提示两位点联合作用时并不能对HBC相关性HCC的发病风险产生影响。结论在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IL-2rs2069763G等位基因及IL-10rs1800872 G等位基因可以增加HBV相关性HCC的发病风险。IL-2基因rs2069763位点及IL-10基因rs1800872位点之间对HBV相关性HCC易患性的影响无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