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田养蟹是我国北方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近些年,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稻蟹生产模式悄然兴起。但有机稻蟹生产的诸多技术目前并不十分成熟。为此,结合北方地区稻作生产和发展有机稻蟹生产的实际,于2009和2010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有机稻蟹(M1~M4)(不施用化肥且养蟹,有机肥分别约为48000kg·hm-2、42000kg·hm-2、36000kg·hm-2、30000kg·hm-2)、常规稻蟹(MNP)与单作水稻(CK)生产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特征、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模式能流、物流与价值流的差异;同时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有机稻蟹M1、常规稻蟹MNP和单作水稻CK三种水稻生产方式进行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以期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稻作生产模式、土壤培肥制度以及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有机稻蟹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和腐殖质结合形态。与试前相比,2009年和2010年不同有机稻蟹模式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和原土复合量,降低原土复合度,提高追加复合量和追加复合度;同时也使土壤松结态、稳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碳含量显著增加,松结态腐殖质碳含量增幅大于稳结态和紧结态,且提高松结态腐殖质碳/重组有机碳的比值(ⅠC/HOC)和松/紧比;有机稻蟹模式中以高量有机肥稻蟹(M1)模式增加效果最好。MNP模式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各项指标都低于有机稻蟹模式;CK模式可使上述指标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其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和腐殖质结合形态变劣。2.有机稻蟹模式可明显提高土壤腐殖质数量并改善其品质。与试前相比,2009年和2010年不同有机稻蟹模式均能使HEC、HAC、FAC、HMC以及松HAC、FAC含量显著增加,提高HAC/HEC和松结态HAC/ⅠC的比例,降低FAC/HEC和松结态FAC/ⅠC的比例,使H/F比值上升,且以高量有机肥稻蟹(M1、M2)模式效果更明显。MNP和CK模式土壤HAC含量相对较低,但FAC/HEC的比例较高,HA/FA比值下降。三种模式HA和松结态HA的E4/E6比值与△log k值总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有机稻蟹>常规稻蟹>单作水稻。3.有机稻蟹模式可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与试前相比,有机稻蟹(M1~M4)模式土壤LOC、MLOC、HLOC含量及CMI均显著或者极显著提高,且有机肥用量越大,效果越显著;MNP模式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及CMI的变化也有类似规律,但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有机稻蟹模式;CK模式MLOC含量和CMI略有上升。4.有机稻蟹模式可提高水稻、蟹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与MNP和CK模式相比,2009年和2010年有机稻蟹(M1~M4)模式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其中以2009年高量有机肥稻蟹(M1)模式增幅最大,分别达11.90%、8.42%和3.94%,且水稻产量较高。两年河蟹产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M1>M2>M3>MNP>M4。有机稻蟹模式的稻米品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促进稻米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微量元素Fe、Zn含量上升,但对稻米的碾磨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不过,高量有机肥稻蟹(M1)模式却使糙米的Cd、Pb含量有增高的趋势。5.有机稻蟹模式的能物流结构较为合理,经济效益较高。有机稻蟹(M1~M4)模式有机能占人工辅助能输入的百分比分别为97.67%、97.37%、96.96%、96.49%,比MNP模式分别提高11.12、10.83、10.41、9.84个百分点;有机稻蟹模式的能流循环指数较高,但其光能利于率和能量转换效率略低于MNP和CK模式。从系统养分盈余看,有机稻蟹模式氮、磷、钾盈余量以及循环通量均明显高于MNP和CK模式。若按有机稻米、有机河蟹价格高出同类商品30%的市场价格计算,有机稻蟹(M1~M4)模式可分别多获净收入7087.50、6649.65、5910.30、4752.00Yuan·hm-2。6.与2009年相比,2010年高量有机肥稻蟹(M1)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HEC、HAC、ⅠC含量及ⅠC/HOC的比值和HA的E4/E6值、△log k值增幅最高,分别达15.15%、11.96%、10.79%、19.34%、20.78%、7.89%和5.62%、5.48%;中低量有机肥稻蟹(M3)模式的土壤LOC、MLOC含量及CMI增幅效果最好,分别达10.11%、5.14%和14.79%;低量有机肥稻蟹模式(M4)的土壤稳结态腐殖质碳(ⅡC)、ⅡC/HOC的比值和松/紧比的增幅最为明显,分别达23.09%、15.26%和12.83%。7.不同模式水稻生产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以CK模式最大,MNP模式次之, M1模式最小。其中,有机稻蟹M1模式水稻生产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大小依次为:富营养化、环境酸化、能源耗竭和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0、0.07、0.000029和-0.03;MNP模式水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大小依次为:富营养化、环境酸化、能源耗竭和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58、0.099、0.000036和-0.01;CK模式水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大小依次为: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耗竭,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28、0.124、0.012和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