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历史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历史解释素养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关键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养成是新时期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在引言中,首先从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对历史教学的现实要求以及研究条件三个角度叙述了研究缘起。其次,从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为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首先从内容、形式及能力表现三个角度分析了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及特点,接着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层次作了划分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划分为理解描述、揭露本质、价值判断三个基本层次,三者之间是一个同时存在的有机整体。第三部分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意义。分别从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角度阐述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价值。第四部分以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为例,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认知现状,接着通过主客观试题测试了本校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层次,最后再结合问卷反映的问题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和课堂观察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反映本校大部分的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处于中等层次,高层次水平的学生比例过少。学生方面存在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认知不足、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问题,教师方面则存在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教学模式单一、课堂趣味性与开放性不足、忽视课外学习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针对本校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更新教育理念、用“有用性”提升学生的培养兴趣、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重视课外活动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对于更新教育理念,教师除了认识其意义找到提升途径外,还要通过不断制造外部需求来提升发展动力。同时介绍了通过有用性提升培养兴趣的方法和原则。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方面主要介绍了利用贯穿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对知识进行生活化重塑、创设情境、补充必要知识、建构相悖的知识与结论五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除了介绍提问题、复述两种训练方法,还要重视主观题的训练与讲解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第六部分为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以《抗日战争》为例。为了更好地体现历史解释素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课例《抗日战争》一课进行具体展示,作为此次研究的重要成果,以期可以推动高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