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中排名第4位,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跃居第2位。据统计,每年一半的新增肝癌病例和死亡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目前已知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肝炎病毒、酒精、黄曲霉素B1、遗传因素、饮用水污染、吸烟、微量元素缺乏(如硒)等,而最终导致肝癌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多步骤、多突变的过程。近年来,虽然通过局部治疗如手术和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能够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但肝癌病人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率,说明了肝癌患者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表明,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分子基础是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所致,但其发生和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在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大约占2%,而大部分的转录产物为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 RNA)是指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数目,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非编码RNA分子,最初认为长链非编码RNA不具有任何生物学功能,是基因组转录过程中的“暗物质”。然而,最近的数据表明在许多实体瘤中,Lnc RNA可以通过染色体修饰来促进或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为探索肝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肝癌患者中第一个被检测到高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是Lnc RNA HULC(highly up-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其促进肝癌细胞恶性增殖的机制为使抑癌基因p18的表达下调。BANCR(BRAF activated long non-coding RNA)是新近发现一个长链非编码RNA,已证实其在黑色素瘤、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中表达水平增高,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过程,使肿瘤获得更大的恶性潜能。但国内外关于BANCR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另外,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证实,长链非编码RNA能够通过调节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从而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来验证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BANCR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其与EMT相关标记蛋白的关系,并对BANCR在肝癌中的可能发生的作用及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目的1.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BANCR的表达水平;2.分析BANCR与EMT相关标记蛋白的关系,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108例行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肝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应用荧光Real-time PCR(q RT-PCR)方法检测BANCR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cadherin、Vimentin标记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BANC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与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BANCR在肝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95±0.89,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0.86±0.54),BANCR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ANCR与淋巴结转移和AJCC分期相关(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中BANCR高表达的患者Vimentin阳性率显著高于BANCR低表达的患者(P<0.05),而肝癌中BANCR高表达的患者E-cadherin的阳性率显著低于BANCR低表达的患者(P<0.05)。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ANCR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9,P<0.05),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2,P<0.05)。结论1.在肝癌组织中BANCR高表达,并且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有关。2.BANCR与E-cadherin、Vimentin表达具有相关性。